剧情更加精炼
海派连台本戏是海派京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故事情节曲折、机关布景复杂、文武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并重等为基本特色,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京剧舞台上颇为风行,而《七侠五义》就是其中相当热门的一个题材,曾有多个戏班上演过不同版本。上海京剧院成立后,1957年恢复连台本戏演出的第一部戏就是《七侠五义》,1980年重排时将原来的三本浓缩为上下两本,亦备受欢迎。此次演出在以往版本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精炼和改编,将原来三个半小时的演出缩至两小时四十五分钟,删减了一些琐碎的场次和重复的叙述性情节,使演出更加紧凑明快,人物行为脉络也更清晰鲜明。
海派特色明显
虽然京剧的京朝派与海派曾经泾渭分明,但这些年来舞台上常演的剧目已大都融南北风格于一体了,而海派连台本戏至今还保持着较为鲜明的海派京剧特色。《七侠五义》复排导演陈金山告诉记者,当年北京讲究听戏,上海讲究看戏,因而海派京剧的表演更具激情,在人物扮相、服饰甚至行当上都有较明显的南北差异。这次《七侠五义》中的包拯一角就有典型的南派特色。一般京剧舞台上的包拯戴黑色相貂、勾脸、花脸应工,而《七侠五义》中的包拯却戴花相貂,脸上半搓半勾,以麒派老生应工,不仅有麒派风格的唱段,还有较为繁重的身段动作。此外,剧中的一段七人轮唱“连弹”亦体现了鲜明的海派风格,全新制作的机关布景更是海派连台本戏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被问及《七侠五义》是否还会排第二本、何时会开排时,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表示,《七侠五义》(头本)是上海京剧院的试水之作,“有人对连台本戏能激活市场充满信心,但我持审慎态度。”相比京朝派,鲜活接地气的海派京剧可能更接近现代演剧的观念。单跃进认为,最需要传承的是海派京剧对戏剧性、剧场性的追求,而不是老的连台本戏怎么演,现在就要依原样恢复,需要学习传承的是海派京剧的精神。因而这次整理复排《七侠五义》的重点在于“海派京剧”,而非连台本戏。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