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16时 上海旗忠网球中心
上视五星体育频道转播
“白玉兰”绽放申城,费德勒与纳达尔,隔网而战。今天下午,2017上海网球大师赛上演最终对决,最受期待的费纳决终于上演。倾尽毕生之力,铸就一幕传奇华彩。有人戏称,瑞士奶牛、西班牙斗牛以及上海黄牛都为这一时刻的到来激动不已。
十几年相爱相杀,他俩就是网坛这十几载的全部意义。忆历史、看差别、读青春,是什么让我们都如此爱费纳决?
忆历史
爱上费纳决,爱的是那些记忆中激动人心的经典画面。37场对决,每一场都有着回忆的影子。
将时钟拨回到十几年前,2004年的费德勒,正是如日中天之际,但一个来自西班牙马洛卡的小子,却偏偏要挑战瑞士人的“权威”。费纳之间的第一次交手,2004年的迈阿密赛,还不满18岁的纳达尔,就让当时已经拿到温网和澳网冠军的费德勒俯首称臣,也奠定了费纳之间对抗的基调。
到2005年,当时的费德勒,距离全满贯,实际上就只差一个法网冠军,但纳达尔的出现,让瑞士天王成就全满贯的伟业推迟了4年多,后者始终无法在罗兰·加洛斯实现突破,而在瑞士人自己的后花园温网,纳达尔也越来越有机会。在2006年和2007年决赛惜败后,2008年温网决赛,纳达尔苦战5盘力克费德勒,结束对手在草地大满贯上的四连冠。
2009年澳网决赛,是纳达尔第一次以世界第一的身份,在大满贯决赛中面对费德勒。费德勒失去的不仅仅是世界第一的宝座,还有对纳达尔在硬地球场上的优势。又是一个5盘大战,纳达尔以3比2战胜费德勒,费德勒统治网坛的时代终于翻篇了。
此后,男子网坛进入了BIG4的时代,而费纳两人能够在大满贯决赛碰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四大满贯赛,两人仅在2011年法网、2012年澳网、2014年澳网和今年的澳网中会师决赛,纳达尔赢下了前3次对决,而最近的一次交手,获胜的则是费德勒。
在昨天赛后发布会上,费德勒动情坦言:“相比今天取得的胜利,我更开心,下一场将迎战纳达尔。”
既生瑜何生亮,或许很多如费纳般存在的对手,都曾有这样的感慨。但,时光漫长,对于费纳而言,彼此的存在却是自己不断奋斗的一种变相鼓励。两人在相互竞争之中,也将男子网坛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其他人根本找不到任何突破的空间。
费德勒所有的泪水里,都淌着纳达尔拼命三郎的汗水;纳达尔的落寞里,见证着费德勒日臻完美的圆满。
看差别
钟情费纳决,单纯只是为了视觉的享受,因为费纳二字,代表的就是质量保证。
仅看费纳的交手次数和相互胜负关系,你甚至不会认为这是一组很激烈的对抗——之前的37次对决,纳达尔赢下了其中的23次,几乎占到了2/3的场次。但两人交手时打法的相生相克,却让这组对决极具观赏性,也一再为人所期待。
任凭费德勒球风如何飘逸倜傥,纳达尔的暴力回击总是能将前者的优雅砸得粉碎。费德勒的快速进攻打法,纳达尔左手的高速上旋,让两人的比赛风格更加多元化,一攻一守之间,上网穿越之间,单反和双反之间,费纳之争充满各种元素。
“我们是如此的不同,从打球技术到人生态度,没有一点相似。但我们却总是能不约而同走到最后,这也是为何我会将纳达尔看得如此特别。”昨晚赛后发布会上,费德勒感慨道。
他们惺惺相惜,因为有着太多不同。球风自不必说,个性也大相径庭。费德勒的风度翩翩下,其实藏着矜持的优越感。倒是纳达尔,从头至尾的谦和。
昨天赛后,当本报记者问纳达尔,那个不可战胜的纳豆是不是又回来了。他第一反应就是否认:“完全没有。只不过就是今年打得不错。我很欣赏这样的状况。年末好好享受比赛,这对我来说是很感动的。”
费纳的不同,恰恰也是建立在这番相同的基底之上———爱与执著,磊落与坦荡。费德勒说:“我并不想感谢纳达尔,但我不得不承认,他是那个迫使我回到练习场,不断思考提高技术,对自己更加苛刻的人。如果没有他,我不会这么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读青春
执迷费纳决,其实执念的是过往的青春。那些有他们相伴的年少轻狂,仿佛再一次重现。
“明天,看我的!”费德勒的中文课,在本次大师赛上持续到了第四节。不再是温柔款款的表白球迷,有的,只是对明日费纳再战的期待满满。
37次上演的经典之战,对于上海而言,曾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上一次两人在这里的相遇还要追溯到2007年的大师杯半决赛。费德勒笑着打趣道:“纳达尔变了太多,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喜欢穿花裤子、无袖上衣的年轻人,他也老了……”彼时,费德勒是处在最巅峰状态的世界第一,而纳达尔是一个年仅21岁却已经手握三座大满贯冠军的毛头小伙。
10年足以改变很多人和事,当时的球迷中,有的可能已经为人父母,有的可能已经多年不关注网球运动。
10年间网球在中国的关注度飞速提升,中国球迷在一年年的成长中逐渐培育起了观赏这项运动的良好文化和氛围。但不曾改变的,是费纳决在所有网球迷心中的地位,也是所有人网球回忆中最美好、最激烈、最血脉偾张,也最难以忘怀的珍贵片段。
36岁的费德勒和31岁的纳达尔,又回世界之巅。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为此所付出的一切。在上海,见证传奇。对于申城球迷而言,能这样守护着,被激励着,这难道不正是最好的时光?!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