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优秀的文艺工作者的作品都展现出了对国家发展、对群众生活真诚的思考。
15岁就入党的黄允就是这样一位党的文艺工作者,作为第一代电视人,她的作品始终充满正能量,并且与时代、民众同呼吸共命运。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一起走进黄允的如剧人生。
作品抓住了时代脉搏
今年2月,黄允应邀参加了2017中国电视剧品质盛典颁奖晚会,她被授予电视剧四十年杰出贡献奖。黄允觉得自己已经离开电视剧多年,但人们仍然记得她,心里很感动。其实时光就像一根暗线,这一头是2017年盛典的璀璨舞台,以及台下几代电视人充满敬意的掌声,而那一头就是近40年前,黄允与电视剧的结缘之初。
1979年,黄允怀着一腔热血写出了《永不凋谢的红花》,这是她的第一部电视剧剧本,从此,黄允与电视剧结缘。
黄允的作品一部一部问世,部部既获国家奖项,又获观众口碑,因为都扣准了时代的脉搏:《你是共产党员吗?》提出了问题——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是怎样的?《家事》是破碎家庭重组的故事,当时迫切地需要真善美的展现与呼吁;《亲属》拍摄及播出,恰是我国的电视剧需要走出去、实现交流的时期;《结婚一年间》在文学性与艺术性方面上了新台阶;《离婚前后》起点高,立意新,在对人性的挖掘上更进一步。同时这个时期,黄允思考架构了多年的一部大戏渐露雏形,就是她后来的代表作——《上海一家人》。这部剧播出时,可谓万人空巷,各家电视台多次重播,各类大奖一一揽入,甚至剧本的手稿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成为记录时代的文献。
黄允是撑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剧盛世的关键人物。她每年都有一部电视剧问世,并且七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及国际电视节奖。在建国60周年时,还被授予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突出贡献编剧奖。获奖之多不胜枚举。
曾经有几位名家在座谈会和文章中这样提及黄允和电视剧的缘分——黄宗江说:电视剧以黄允为幸;仲呈祥说:电视剧与黄允是天作之合。而黄允却说:“我这一生能和自己热爱的电视剧结缘很幸运;但也有遗憾,因为结缘时我已年近五旬,所剩时间有限,做得太少了。”
确实,黄允的创作期其实只有十几年,不过这短短的十几年密度之高,像其他人的一生。
塑造女性形象是内心呼唤
去年热播剧《欢乐颂》中的“五美”,今年创收视高峰的《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周莹,最近几年,荧幕上的女性形象越来越夺目,而黄允正是最早成功塑造女性形象的剧作家,《上海一家人》中的李若男,至今仍让观众记忆犹新,甚至常会作为创业女性的典型而被提及。
问到这个话题,黄允说:“写女性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一种心灵的呼唤。就像美国女诗人阿德里安娜·里奇所说的,是一种‘自古以来,就在妇女群中天然形成的认同感’吧。”
黄允的剧作大部分是以女性为主体的,角度也大多是从家庭来辐射社会。究其原因,可能因为她出生在重男轻女的传统家庭里,从小默默发誓:长大了一定不会比男孩差,所以她十几岁就独自离家,开始了一个人的奋斗人生。可能因为较强的潜在女性意识,她对女性的命运、心灵、价值观和幸福观都特别敏感和关注。
“我非常欣赏女性的人性美,总感觉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坚韧,更具有献身精神。女人可以为家庭、为孩子、为爱情全身心地付出;女人的心灵更为细腻、丰富、敏感、善良,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女人才更加美丽、温馨。”黄允说,“当然,女性的人性中也有弱点和丑陋,比如依附性、嫉妒心、虚荣心、小心眼、感情脆弱等等。有些女人的一生就是搅在是是非非之中,结果弄得自己很不快乐,心境差了,奋斗的意愿肯定也不足了,最终便一事无成。”
黄允每部作品里的女性形象都是随着社会的进程,随着她当时内心的审美理想、价值追求,甚至困惑等而形成的,所以格外具有时代特征与独特魅力。
写作需要空间与思考
作为一个作家,最难的就是突破自己,实现超越。但是文学生涯中,黄允却是高峰迭起,她创作的电视剧可谓是“只只响”,对其中的原因,我们非常有兴趣。黄允只总结了一个词——空间。她说:“杂技演员走钢丝,不是抱头缩颈,而是要尽力伸展手臂。道理很简单,有空间才会有自我调节的余地,才会达到平衡。创作是这样,其实,做人也是这样。”
原来黄允有三个层次的生活空间。内层是心灵,是自我,它比较孤独、静思。第二层是家庭,它给予黄允宁静、宽容,是温暖的避风港;同时,小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应该彼此相互尊重,更应付出真爱和关心。第三层是朋友,通过他们,黄允一次次地拓宽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心灵不断保持成长的年轻的状态。
“我还有一条人生的主干道,那就是用实力、用作品来证明自己,不卷入无谓的人事纷争中去。有些人为此虚掷一生,太可惜了。”黄允说,“说到作品的超越,我想说,最最根本的原因是思考,这种思考既是跟随时代变化的,更是站在时代前沿的。只有这样的思考,才会使作品有思想的价值,有思想的力度,这是文学作品真正有生命力的地方。”
天上那颗星闪耀着
去年秋天,与黄允相濡以沫,携手走过大半生风雨人生的丈夫何允离开了她。何允是上海广播电视事业的元老和创建者,新中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奠基功臣。他们相识在南通新华广播电台。当时,年轻的黄允在台里勤奋好学,积极肯干,为人谦和大气,思想进步通达,有不少追求者。不善言辞的何允也是其中的一个。而那时的黄允还很年轻,对恋爱的事也没有放在心上,可何允对黄允却很执着。南通电台有一个收音值班室,有一次,黄允看到了前一晚何允值班时的“杰作”,他在桌上刻了一帧女子头像,正是黄允的侧面肖像!黄允被感动了。两人的关系逐渐明朗,1954年,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何允的离开,用黄允的话说“世界上那个最爱我的人走了”,整个世界都变了,她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今年夏天,她随女儿在法国巴黎小住,游历欧洲多国,心境逐渐开朗。现在的黄允每天上午下午都去公园散步,每顿饭都要求自己多吃一点,因为身体是生活质量的本钱。
“我虽然很少写作了,但是我今生最大的爱好——读书,依旧陪伴着我,每天会抽出一些时间看书。最近想重看《红楼梦》,还有我的精神之父鲁迅的《野草集》,重温一下那些文字带给我最初的震撼。”黄允说,“另外,有一些会议我还是会去参加,有时要发言,在准备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思维的锻炼。”
人注定是孤独的,作为剧作家,黄允早就参透了这一点。幸好她拥有成就斐然的丰盈人生,还有琴瑟相和的幸福家庭。虽然丈夫现在离她而去,但幸运的是,何允逝世前半个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何允星”。
此刻,黄允常常仰望星空,她知道那颗星闪耀着,也在注视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