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摄于198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离开母校52年的父亲(前排右三)和钱学森、张光斗等38位1934届同学,曾共同出资赠予母校一幅大型徐悲鸿“奔马”名画绒绣墙毯(当年这幅墙毯高挂在学校图书馆里)。这是父亲和部分赠毯的同学与时任校长翁史烈(后排左五)等人在墙毯前的合影。
照片上这些年过七旬的老人情同手足。1934年毕业后,他们奔赴各地,有的还去了海外留学或工作。虽然个人经历各不同,最终从事的工作也有差异,但是半个多世纪来,他们无论走到哪里,许多同学初心不变,相互通信联系,没有忘记同窗之谊、同胞之情。
我的父亲陆殿章毕业后奔赴内地建设,立志终身为国从事电机、电信、电力事业,后改名为陆电章。1950年新中国建立初期,他应河南省人民政府邀聘从上海市到河南省工业厅工作。在经济相当落后贫困的河南省,科技人才相当匮乏而且生活条件又差的情况下,父亲一人在河南省一干就是35年。为河南省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尽了一位建设者报效祖国的职责。
作为当时河南省工业厅唯一的机电高级工程师,他的足迹走遍开封、洛阳、许昌、新乡、郑州等全省新建、重建大小各电厂。由于父亲在工厂、学校、机关的工作中一贯以“严肃认真、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著称,他参加了国家“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三五计划、四五计划”的国家级河南省的项目建设。每次接到一项新任务,他总是担任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凡经他手的工程项目,都依照设计要求、国家标准,满负荷试车均一次性成功,运转正常、交付使用,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1984年,74岁的父亲从河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厅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下来,之后还义务发挥了几年余热。
离休后,父亲空闲自由时间多了,他与分散在各地的老同学有了更多联系,他们成立了学友会,自编了通信摘要、回忆纪实文章、生活图片等纪念手册,也时常聚会,回忆昔日友情,畅谈晚年生活和愿望。
面对这张照片,父亲生前曾兴奋地告诉我和孩子,在他们那届毕业的137位同学中,在国内的,就有4位学友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航天专家)、张光斗(水利专家)、张钟俊(自动化专家,照片中前排左三)、张煦(电信专家,照片中后排左四)。钱学森格外突出,在1991年11月16日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科学家最高的奖励。父亲为有这样的学友而感到十分自豪,称之:“吾辈之楷模”。
父亲要求自己,也要求子女孙辈:“要以钱学森为榜样,要斗私为公,要少讲享受,要多做贡献,要回报社会。”
对于张光斗、张钟俊、张煦三位大师我都和他们见过面、通过信,还荣幸获得张煦院士写的一本《谱写科学人生》的书,他还在书的扉页上为我题字签名。
看着这张照片,现在上面大部分老人已经相继去世了。根据父亲的讲述:想当年,这些前辈老学者不忘初心,一生为潜心科学、科学救国、科学兴国而奋斗。即便在耄耋之年,他们有的人依旧怀着一颗年轻的心,孜孜不倦追求科学,宝刀不老,还与世界同步,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导航,并关注教育事业、为加快培养杰出的领军人才而出谋划策。
巴金曾经说过一句话:“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前辈们生动而坚定的语言在深深地鞭策和鼓励着我。铭记前辈的功绩,传承前辈的传统,发扬前辈的精神,在当今时代,与时俱进,已成为我们后一代人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