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喀7年:喀什 人的脱贫致富经
杨洁
■ 莎车安居富民房,每家都种万寿菊
■ 艾散·吾舒尔在庭院里开起了手工作坊
▶ 红海景区,六十六岁的买买提·阿吉是土陶技艺的第三代传人
■ 喀什二院现场,三地连线远程会诊 喀什二院 供图
■ 塔吉古丽老人说,从没想过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
■ 卫星工厂后院玩耍的孩子们
▶ 二十二岁的吐尼沙古丽带着自己的孩子上班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 杨洁 摄
■ 身怀绝技的村民,经过培训后成为红海景区的演职人员
■ 泽普县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一景
  本报记者 杨洁

  喀什,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深度贫困地区。自2010年起,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的莎车、泽普、叶城和巴楚4县,如今已经步入七个年头。

  上海对口四县的面积占喀什地区约40%,贫困人口约占45%。都说“新疆脱贫攻坚看南疆,南疆看喀什,喀什就看上海对口四县”,这里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中的主战场。民生为本,产业为重,在实践探索中,上海援疆干部总结出这样一个思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小庭院也有金子银行

  在南疆,住房始终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上海援疆民生项目的重头戏。

  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阿克托格拉克村有贫困户332户,约占总人口的50%。以前,“土房子”凌乱散落在田间地头,东一户西一户,不仅房屋破旧,路还特别难走,自来水也没有通。现在可不一样了,集中连片后,水路电气等基础配套设施就十分方便。门前道路平坦笔直,安居富民新房整齐排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提到新家,第一批搬迁进来的塔吉古丽老人笑容满面,她拉着我们的手直说:“在70岁的时候,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我非常高兴。”现在村里什么都不缺,小学在左边,幼儿园在右边,不远处还有一个小巴扎(市场),生活十分便捷。平时邻里之间的走动往来也多了起来,村子里一片和睦安宁。

  村民建房,一般户每户补贴28500元(其中上海援疆资金1万元)、贫困户每户补贴38500元(其中上海援疆资金2万元)。2010年至2016年,上海援疆已在喀什地区累计投入资金33.7亿元,帮助建设了20多万户安居富民房,有近100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安居之后,更要富民。援疆干部们想方设法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拓宽老百姓的致富渠道。

  塔吉古丽老人的院子里有一片绿油油的小菜园,里面种满了西红柿、豇豆、茄子。这些菜苗是村里的工作队免费提供的,他们还请来技术员,为村民们搭建拱棚架,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现在,每天的菜钱节约回来了,除了自己吃,多余的还能拿出去卖。村里有的农民,光豇豆这一项,每个月就可以额外收入250元。

  “庭院经济”是南疆安居富民房建设中大力推行的项目。以蔬菜和葡萄种植、牲畜和家禽养殖、鲜果果园培育、农家乐建设等为主,积极发展高效立体特色庭院经济,促进对农户脱贫增收。现如今,一畦菜园、一座家舍、一片果树、一架葡萄、一座拱棚,已成为每家每户的“标配”。

  走进莎车县塔尕尔其乡14村,一路上可以看到橙黄金灿的花朵夹道相迎,分外惹眼。原来这是农民们栽种的万寿菊,这些花朵不仅美化了小区环境,更是农民的“金子银行”。从7月初起,万寿菊的花期一共持续3个月,一般10天就能收一茬,每公斤可以卖到1.05元。产量好的话,一亩地可以收入三五千。

  在叶城县依提木孔乡塔勒克1村,自去年起,通过老果园改造,共清理出190多亩土地,户均增加耕地4.2亩,当地干部决定高效利用资源,发展大棚种植。“今年西红柿的效益很好,棚均达到了8000元以上,豇豆棚均5000元以上。”该村第一书记郎丰军说,“这是历史上第一年带领农民大棚种植,我们压力也很大。幸好有这样的可喜收成。”通过大棚种植,农户一年纯收入可以达到2万元以上。

  除了小菜园、小果园以外,能干的小伙子还在庭院里开起了手工作坊。艾散·吾舒尔家住莎车县古勒巴格14村1组,两年前为了给老婆治病,几乎倾家荡产。他家一共五口人,生活非常困难,全靠他与哥哥白天在外打零工支撑。今年5月搬进新家后,他特别学习了和面技术,并利用院子里的空处,开了一家小小的手工面条作坊。他做的面片口感劲道,周围的村民、工作队都爱吃,还卖到了隔壁县。“现在,我除了自己干,还雇了3个村民帮忙,每月能收入4000-6000元。”

  她带着娃娃走进工厂

  55岁的如孜古丽原是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的一名普通家庭妇女,她家有12亩地,6亩种棉花,6亩种玉米。以前她在家中帮忙干农活,而现在,她有了新的选择。

  “听说村子里开了一个工厂,我就自己过来了。”今年4月,艺美服装有限公司由上海援疆干部引进落地巴楚县。利用村子里的闲置厂房,企业就近设立了卫星工厂,在上海援疆干部的帮助下组织招收员工,指导开展就业培训,并搭建了电商销售平台。

  如孜古丽会一点基础缝纫,经过工厂的就业培训后,成为了艺美服装的女工。“在家种地只有年底才能拿到收入,在这里每个月都能拿到工钱。”如今,如孜古丽在这里已经干了4个月了,现在每天能做30条裤子,每月平均能拿1200元。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在家门口也能一边赚钱、一边带娃。”22岁的年轻妈妈吐尼沙古丽埋头缝制衣物,2岁的宝宝就乖乖坐在她的旁边,低着头翻看图画书。这样的情况在卫星工厂里并不少见,工厂外有一个小院子,妈妈们在屋里工作,稍大一点的孩子就自己在后院玩耍。

  艺美服装有限公司落地巴楚后,按照“1+5”的经营模式,在色力布亚镇阿瑟工业园设立了总部工厂,又陆续在阿克萨克马热勒乡13村等地设立了5家卫星工厂,解决就业700余人。董事长熊刚笑着说:“刚开始机器的声音都比较乱,一天都做不了一件衣服;现在光听机器的声音,就知道她们已经是非常熟练的工人了。”女工们做出的衣服已经销往外地,她们很高兴,“有了自信心、成就感,已经尝到甜味儿了”。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上海对口援疆工作的优先目标。从农民到产业工人,一步步走来并不容易。工厂刚建起的时候,上班总有人拖拖拉拉迟到,农忙时更是见不到人影,一问,原来都到地里帮忙去了。后来,工厂通过设置底薪和考勤奖等,积极引导村民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喀什人民不仅学到了实实在在的职业技能,思想意识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周红是叶城县斯洛尔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被当地工人亲切地称为“阿朗”(妈妈)。几年前,她在援疆干部的牵线搭桥下,只身一人来到喀什这个陌生的地方,怀揣梦想创业投资,成立了斯洛尔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现在,斯洛尔照明在叶城扎根发芽、茁壮成长,又“孵化”出了叶阳电气制造、赛德电气制造等公司。

  斯洛尔有一个传奇:建厂时招募的98名当地工人中,有95人至今仍留在厂里工作。工厂能维持如此高的留存率,周红的秘诀在于以情动人:“工人们结婚了我要去,生小孩我要去,盖房子我要去,有困难我要去,我就是他们的大家长。”斯洛尔成立了工会,企业每年还额外拿出5万元做互助基金,提升工人们的幸福感。

  麦麦提依明·艾麦尔从2013年12月就在斯洛尔工作,经过工厂与学校的联合职业技能培训,他拿到了电工证,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农民,变成了带着好几个徒弟的小组长。现在,麦麦提依明每月工资有3300元以上,几年里,他盖了新房,买了汽车,有了存款,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好多人都羡慕我。亚克西(很好)!”

  这样的援疆企业在喀什并非少数。民生为本,产业为重,发展就业是带动喀什脱贫、巩固脱贫成效的长效之举。2010年以来,上海援疆在对口四县建成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并引进项目吸纳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推动喀什地区的产业发展。目前,已经累计安排促进就业资金超过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78万个。

  老匠人情筑丝路故乡

  喀什的泽普县自古因美丽富饶而得名,在维语中意为“飘着金子的河”。远处矗立着巍峨的昆仑山脉,脚下流淌着古老的叶尔羌河,共同孕育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泽普县采访时,我们偶然结识了几位上海老乡。今年62岁的戴传华家住闵行航华,他是老年车友会的会员,和朋友一起从上海一路自驾游来到喀什。“我一直想看胡杨,因为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这三个千年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戴传华说,“在攻略上看到这里有个5A级景区,所以特意来看看。”

  在万里之外遇到老乡已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更巧的是,泽普县正是由闵行区对口援建的,戴传华念叨的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也是由闵行援疆干部精心规划建设的。景区的所在地被当地人称为“亚斯顿”,意为“让人安睡”,这里曾是泽普最偏僻、最贫穷的村庄之一,在沪疆两地专家的携手打造下,一跃成为南疆首个国家5A级景区。

  依托南疆的壮美风情,旅游产业也是带动当地经济增长、促进人民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湖杨景区的开发建设中,上海援疆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74户景区居民就地转化为旅游服务人员,没有动迁一户,家庭年均收入也从过去的2000元增长到了现在的一万多元。如今,金湖杨景区已发展为喀什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泽普成功创办5A级景区的经验也辐射到了周边地区。目前,巴楚县红海景区也正积极争创5A。巴楚县旅游局副局长、红海景区管委会主任梁保军介绍,今年景区已接待游客32万人,门票收入14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服务礼仪和国语培训,包括导游、餐饮、安保、服务、管理等。

  维吾尔族人“会讲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歌舞”。经过培训后,约有50位村民成为景区内的演职人员,还有20多人负责表演叼羊、斗鸡、斗狗等传统体育活动。中央部落则复原了古代匠人辛勤劳作的场景,这里集结了40位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烧制毡靴、手摇纺纱、弹卡龙琴……他们传承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给游客,深化文化交流。

  66岁的买买提·阿吉已是土陶技艺的第三代传人了,土陶房里摆满了他烧制的碗碟器皿。以前他在家以种地为主,土陶做得不多,如今来到景区,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买买提还高兴地给我们展示了他手上的“大金表”,这是他的孩子在网上买的。

  “打造景区的初衷就是来富民,以带动辐射周边贫困农村为目标。”梁保军表示,以12公里“丝路古道”为线,阿纳库勒乡塔拉硝尔村已有40%的村民参与其中,现在以景区为依托的直接就业人数有216人,间接就业达到600户。本月底,这里还将举行越野马拉松、自行车挑战赛等,进一步深化旅游产业,打造品牌效应,带动经济发展。

  目前在旅游项目中,上海援疆资金累计投入4.4亿元,支援喀什四县创建精品景区、完善旅游设施、加强人才培养、拓展客源市场。今年以来,已成功培育旅游援疆专机、专列等活动项目,旅游业也日益成为喀什创业就业、脱贫致富的新引擎、新空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教育专题
   第A15版:教育专题
   第A16版:公告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2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第A24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家装专版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沪喀7年:喀什 人的脱贫致富经
三地医生连线 共铸“护心镜”
新民晚报新视界A06沪喀7年:喀什 人的脱贫致富经 2017-10-15 2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