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携程风波背后的互联网生态
何小手
  何小手

  陷入“坑人”风波的携程,终于还是认错了,尽管过程看起来有些曲折。事件的发展可能让携程方面始料未及:舆论会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是在这个节点有了变化?显然这样的结果并非偶然,其间的演变过程非常值得回味。

  事件发酵是因为一篇名为《一年100亿?揭秘携程坑人“陷阱”》的文章,其中提及在携程预订机票、火车票,经常会被莫名其妙地加入一些默认的费用。这篇文章之所以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主要因为文章提及的内容符合很多人的现实体验,即携程的确存在诸多消费陷阱,捆绑消费坑了不少消费者。当然“100亿”的说法也作为噱头刺激了文章的传播,不过,从后续舆论的反馈看,当时文章的影响很大,但还不至于成为重大舆情事件。

  携程似乎有足够的底气回应文章质疑。其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文章是旧闻,今年4月就已经讨论过一遍,当时消费者协会还介入了,最后雷声大雨点小,似乎据此可认为,文章提及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已不重要,反正现状就是如此。可能携程方面认为,既然已经讨论过一遍,如今再炒旧闻,影响也不会太大。二是文章自身存在硬伤,行文并不严谨,仅仅靠简单估算就抛出“一年坑消费者100亿”的说法显得不负责任,似有哗众取宠之嫌。携程当时在回应中就表示,文章内容并不属实“100亿”也纯属造谣诽谤,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携程将保留追究这些公众号法律责任的权利。

  文章在受到疯狂转发后,之所以进一步发酵,主要因为名人的介入,韩雪和路金波等公众人物先后吐槽,而且这两人都是在微博中发言,这与此前朋友圈的传播不一样,微博传播更能聚集人气和影响力,大量媒体参与其中。此时携程方面面临极大的舆论压力,这也促使这家企业很快做出回应,随即修改了部分产品细节。

  有网友发出疑惑,这些乱象早就被批评,为何直到经历舆论的反复发酵和公众人物的怒怼,事件才得以升级?过去携程在应对舆论批评时显得极为傲慢,不少消费者也吐槽自己与其客服交流中的不快体验。可见,批评只有形成规模效应,得到舆论普遍的响应,才会产生监督效果,才会成为舆情事件。而个人的吐槽甚至小范围的互怼,都不足以扩大事件的影响。

  这种监督的无力感背后有一种趋势值得注意,即互联网巨头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与消费者地位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消费者的维权成本极高。携程过去之所以无视消费者的吐槽,大概与其市场主导地位有关。这样的现象恐怕也会出现在其他互联网领域,有批评发出这样的担忧:互联网巨头垄断下,谁来保护我们不失去选择的权利?携程被吐槽的问题属于极端现象,其他互联网巨头也或多或少有类似的问题,它们构成了互联网的时代之问,目前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答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喜迎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13版:喜迎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会风之俭折射政风之变
更纯粹的热爱
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朗照人类命运的中国智慧
知识不等于文化
携程风波背后的互联网生态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携程风波背后的互联网生态 2017-10-16 2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