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美国立场
“特朗普就任总统十个月,世界并没有走向悬崖。”德国《明镜》周刊网站6日在评论特朗普亚洲行时这样写道,“但问题依然存在。”作者提到,白宫传递出的信息是美国要从它的全球责任中抽身,无论是涉及环境领域、欧洲稳定还是中东地区。
对于特朗普之前一系列“退群”行为和“美国优先”的主张,英国《卫报》5日撰文称,“盟友们不再确定美国的立场”。
困惑之余,欧洲媒体以及学界开始关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其他可能性。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欧洲观察家普遍认为中美关系短期内不会发生重大转变,他们更关注全球影响力发生偏移的蛛丝马迹。英国《卫报》援引一家美国智库的分析称,到2050年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推动力,“影响力的转移正在发生,基于原有的规则的国际秩序正在衰落”,“‘跨太平洋世纪’已经到来”。
肯定中国作用
《明镜》周刊网站文章援引德国总统默克尔的话写道,“欧洲现在必须‘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于如何把握欧洲的命运,欧盟权威智库“欧洲之友”地缘政治研究主任莎达·伊斯拉姆表示,从长远来看,欧洲应该抓住机遇,加速“转向亚洲”,尤其应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与中国的全面务实合作。欧洲学院客座教授哈里斯也认为,特朗普的所作所为将增进欧盟和中国对经济相互依存与互利共赢的深刻理解。
当然,欧洲转向亚洲尤其是中国,不仅基于经贸往来方面的需求,它们更看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气候大会6日在德国波恩召开,中国作为积极响应者,一口气提交了5份提案,引发欧洲媒体热议。“德国之声”认为,在此次会议上中国将是关键因素。德国电视一台在报道中说,中国正扮演气候治理领域的领军者角色,并举例指出,中国已停建火电厂,在太阳能、风能和水电方面投入的资金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国家。
期待更多合作
德国《每日镜报》发表题为《世界新秩序:为什么我们不用害怕中国》的评论文章,呼吁西方诚恳了解中国,与中国同塑世界。文章称,西方世界用20世纪的概念性工具和观念来勾勒中国印象,令许多欧美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是“轶闻式和情绪化的”。文章肯定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强调“更应该害怕的是摇头看着中国的成长,却忘掉我们本来的责任”。
欧洲各界期待,中欧能在反对保护主义、维护伊核协议、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等共同关心的重大议题上进一步合作。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