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释家经典中知名度极高的一部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得明白晓畅,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还为此经作序。《金刚经》的流行和禅宗关系最大,五祖弘忍时讲究坐禅,聚僧徒授课,开始以《金刚经》为主,六祖慧能,不识字,但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竟豁然开朗,顿感玄机。所以于六祖开始提倡顿悟。大道在悟不在言,一部《金刚经》都在打比方。
大道如果可以言说,何必设喻?打比方实是无奈之举。所以佛说:“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为什么非以“筏喻”,概因释家以得道为登彼岸,《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梵语意为得智慧到彼岸的利器。金刚:利器。般若:智慧。波罗密:到彼岸。有利器可斩断一切俗恶之念,得智慧的方法,然后以法为渡河之筏,乘筏达于彼岸。可是很多人到了岸边,却上不了岸,这可真是太急人了。佛说是因为读经读得太执着,好比至岸而不弃筏,如何登岸。《金刚经》之喻,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也是有启示的。要明理不可太执着于文本,这里的“执着”有拘泥的意思,而无文本则理又难明,怎样通过利用文本达到明理的最终目的,才是佛真正想说的,但这又是一种心法,无法借助话语传达,“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悟道难否,实难。白居易那样的才子,读经也是时常不解其真味,有一回读到“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他问宽禅师:“无修无让,何异凡夫。”宽禅师答云:“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怠。勤则近执着,怠则落无明。”真经提供的是一种方法,没有方法摸不着门经,可太依赖方法同样影响开悟。
现在俗众中有礼佛,敬佛的,对释家并不了解,礼拜也是盲目的,其实在释家看来个人的修为才是真正重要的。梁武帝造寺布施,供佛设斋,问达摩祖师有何功德,答曰:实无功德。后人不解此意,韶州韦使君因问六祖,六祖解释说:造寺布施,供佛设斋,名为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供佛不及持经,供佛布施为有尽,持经见性为无穷,以有尽比无穷,所以说“实无功德”。
《金刚经》之喻,决不限于读经,所有学习的事情概莫如此,若不解明心见性,文本读得烂熟,要得真谛仍然是镜花水月。五祖说得好: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金刚经》只不过告诉了一个认识你自己的方法而已。《金刚经》告诉你身处大千世界,眼见不一定是实,耳闻有可能是虚,要知真相,只能靠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