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居住过数也数不清的城市,然而,终究会选择了某一个城市长久地定居下来的,这总有一个以上的理由。
我不能说,一个人生于斯长于斯而终老于斯,是不是一份福气?其实命途多舛,也算是难得的人生道场。由磨难到磨练,再到修炼;转换了心态,就是一个如莲花般的境界。
从这个城市换那个城市居住,有的是为了事业,有的为了爱情,有的为了婚姻,甚至有的在这个城市居住得万念俱灰,想换另一个城市换个人生希望。
当年,我为了人生的希望,从台北到了伦敦,为了爱情,我从伦敦又回到台北,为了家庭,我从台北到香港,香港这座城市,我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在这里定居下来。但是一住竟然三十多年。我的青春年华,我的黄金岁月,都在这片土地上度过。
这座城市,人多,车多,高楼大厦多,生活的节奏快,大部分的人讲法理不讲人情。只有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竟然居住接近800万人口,还不包括流动人口(大陆自由行、国际游客)。
我从听不懂粤语,不习惯吃粤菜,尤其是那普洱茶,像发了霉的味道,我喝不进口,不喜欢看香港的报纸杂志;而到现在,30年过后,我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只要我自己不说我来自哪个城市,人家都以为我来自广东省其他的县市(说明我的白话讲得有八九成标准),竟然,我爱上茶楼饮茶,一盅两件普洱茶,没有发霉味道的茶香,反而不习惯呢!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香港已然成为我的第二个故乡,有了第二,自然第一就渐行渐远了,这是人性。这说明为什么有些人刚移居到另一个城市,开始的那几年,还经常回原来居住的地方,但移居住久了,就渐渐不回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落地生根盘根错节。我们就这样一代人又一代人地生活下去,也无所谓什么落叶归根了。
不是吗?苏东坡曾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现代人,对这一句话特别有很深的体会,尤其是女人;大部分的女人都是为了爱情跟一个男人走天涯,但是爱情就像天上的浮云,云散了,雨过了……我们还得继续往前走,逐渐养成了处处无家,处处家,处处无情,处处情的生活心境。
有人说,当你习惯看当地的报纸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社会。这句话说得真对,刚刚到香港的那几年,我会千里迢迢到尖沙咀码头买台湾的中国时报、联合报,打开报纸的那一霎那,迎面扑来的那股气味,我会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那就好像是来自故乡的味道,那些年,台湾的报纸,就成了我精神食粮。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我渐渐地不再到码头买报纸了,即使经过报摊,也从驻足片刻,浏览头版的标题,而到匆匆走过,甚至没有瞄它一眼的欲望。这就是生活,生活可以是无情的,因为现实活生生地存在在这里。
我的生活曾经非常的忙碌,忙着照顾孩子忙着服侍丈夫,我的家就是我的全部世界,一晃眼,孩子长大了,不再需要我了,这个时候丈夫走了,因此在夜阑人静的时候,特别想起一句话“繁华落尽,孑然一生”,人生走到现在,原来就是自己一个人。
我在这个小区不觉已经住了二十多年,现在我到超市买食物,就那么一点点,轻轻的一个小袋子,买面包,也就是一两个,在这样的转变下,店员老板都不太明白,还问我怎么现在买得这么少?因为当年我带着菲佣,带着几个小孩走进店铺,一买要买十几个袋子的面包(下午孩子们放学回来吃的,第二天早餐桌上全家人吃的),再加上其他的食物、日用品,装上两三辆手推车也不嫌多,在电梯口遇到楼上楼下的邻居,他们以惊讶的表情问我,香港又要来台风了吗?或是会问我,几天前才看你入仓的,怎么又买了?!真的,那些年那种阵仗,已不复再!现在到菜市场,轻轻松松,不会增加重量,偶尔买多了一两样,放在冰箱里,不是过期了就是腐坏了!
我是学文学的女人,天生具有伤春悲秋的因子,面对这生活上转变,颇不能适应,但是日子是要过下去的,最后,我将选择回台湾终老?还是继续留在这个香港小岛上呢?
离开台湾30多年,父母已经走了,兄弟姐妹朋友同学都老了,有的甚至也走了,现在的台湾社会已经不是当年我们青春年少的社会形态了,还是留在双脚踏着的这块土地吧!虽然是异乡,在人生的半途才踏入的,但是毕竟是我已习惯的。
什么是母语?我只会留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写日记用。什么是家乡菜?是台湾菜吗?上海菜吗?四川菜吗?连我自己也迷糊了。
我们那个成长的年代,见到父母师长要起立,他们不坐下,我们只能站。同桌吃饭,长辈还没有夹的菜,我们不敢先夹。我们对长辈战战兢兢、恭恭敬敬,应对的时候正襟危坐,如履薄冰,深恐自己有失礼仪家教。现在呢?年轻人把你当成朋友,明明是一家人吃饭,还要提倡AA制。
中秋节那时,我不会幻想有一个热闹的中秋节了,只视之为我平常的日子一样,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喝茶,一个人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一个人食月饼。
是的,明天太阳仍然会升起,我将凝望白云在窗外,轻轻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