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自从来到这个世间,就被规范出一系列与日常生活相适应的茶礼、茶仪等习俗,从而左右人的好恶,由此造成文人雅士和市井百姓对茶产生泾渭分明的鸿沟。其实,看穿了不过是形而上地把茶延伸到精神和艺术的境界,而形而下的世俗中人,更推崇其实用功能。喝与品,无关对错,一做入世,一做出世,全是感觉,环境弄人罢了!茶依旧那么绿着,缘起时起,缘尽还无,守时而来,到期即去,不张狂,不贪恋,颇有古人的君子之风,放眼望去,满满的洒脱。
茶也不像其他任何饮品,从头至尾保持一个不变的味道。茶的口感总是会有些变化,入口苦涩,渐渐回甘,最后归于平淡,知进退,不满溢,守缺。淡泊以明志,宁静致高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精行惟人,精良惟器”,古人洋洋洒洒列出“择器之要”,强调能不能穷尽茶的精妙特性,一靠用水,二靠用器,器具不当,好茶也会随之减色。茶器有雅俗,有良莠,但是,茶本身依然是茶,守住自己的本色,不随茶器的变化而变化才是茶的本色。不管你用哪种器皿泡茶,茶都不会偷懒,与合适温度的水相遇,绿叶绽开,馨香扑鼻,口味如一。器皿精贵,它能中和出儒雅的气息,器皿粗笨,几片绿叶沉浮间漫出拙意,总能让人不尴尬,佳茗总能给人一种出尘的意趣。
不管你采用哪种制作工艺,加花添香,茶过三遍,去掉依附在上面的修饰,依旧是茶,不忘本色,有着自己抹不去改不掉的独特味道。有人说这就像人生,其实是人们把自己的经历强加给茶的托词,硬塞给它的噱头。茶不语,不屑这些说辞,像什么,都不如做好简单朴实的自己。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懂不懂茶又有什么关系,喜欢,喝着舒服就好,保持一份平常心,把虚荣放在一边,把得失放在一边,茶,从来不是论道的工具,量体裁衣,量力而为,不矫情,不攀比,别弄得那么累,把享受和放松搞成束缚自己的一种方式,岂不是离自然之境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