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经十多年科研投入上海培育出本地品牌蟹
~~~经十多年科研投入上海培育出本地品牌蟹
~~~经十多年科研投入上海培育出本地品牌蟹
~~~经十多年科研投入上海培育出本地品牌蟹
~~~经十多年科研投入上海培育出本地品牌蟹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崇明“乌小蟹”变身大个“高富帅”
经十多年科研投入上海培育出本地品牌蟹
郜阳
  “菊黄蟹肥”,虽已至11月底,但螃蟹依旧美味。提到大闸蟹,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阳澄湖”。殊不知,大闸蟹的真正故乡却是上海崇明岛。然而,不少“吃货”觉得,崇明本地蟹在个头、口味上远不如其他产地,“乌小蟹”的戏称不胫而走。

  今年,一只只名为“江海21”的本地大闸蟹爬上了沪上市民的餐桌,个头更大、味道更鲜的“江海21”不仅成为市民佳肴,更是为养蟹人辟出一条致富路。

  “乌小蟹”成功“逆袭”

  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中华绒螯蟹的故乡,因蟹的两只大螯上有绒毛,故崇明人称之为“老毛蟹”。本世纪初,崇明蟹的种苗都是野生种,这些野生群体的种质混杂,养殖性能衰退明显。因此,对河蟹良种的呼唤及需求极为强烈。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王成辉团队自2004年起开展良种选育工作,立志要培育出个体更大、形态更好、生长周期更短的本地大闸蟹。“根据大闸蟹的生长规律,我们在奇数年和偶数年分别构建基础群体,以体重大、步足长和额齿尖为选育指标。”王成辉介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王成辉领衔的团队培育出了较好聚合父、母本双方的典型性状,具有生长速度快、形态性状好、群体产量高等特点的中华绒螯蟹,并为其命名为“江海21”。“江海21”可是螃蟹中的“高富帅”,个个身强体壮,青壳、白肚,翻身移步动作迅速。和普通中华绒螯蟹相比,“江海21”的生长速度提升了17.8%,“雌三雄四”的比例接近五成。

  高品质引出致富路

  “今年本地大闸蟹养殖面积已突破14000亩,其中崇明就占了8000亩。本地大闸蟹产量达到1500吨。”王成辉介绍。目前,上海河蟹均采用标准化池塘规范养殖,水面利用率高;选用“江海21”作为种苗的比例达到60%,远超全国的10%;以“种草、稀养、投螺、调水”为核心的生态养蟹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养殖水域清澈、养殖池塘水草茂盛,一些养殖地的池塘水质指标与环境已优于外部的水源水,河蟹已处于水产品食品安全等级“金字塔”的最高端。

  “市民对现在的本地蟹,尤其是‘江海21’非常认可,出锅后的蟹,鲜、香、嫩、肥,蟹黄硬实,蟹膏肥美,而且没有‘洗澡蟹’。”王成辉说。由于上海本地蟹产量有限,品质又好,通常是按只卖,一只蟹均价在60元左右,今年一上市就被抢空。

  “‘江海21’具有上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扭转了上海长期以来有河蟹种源、无河蟹良种的局面。从近两年的数据看,采用‘江海21’种苗的亩利润达7433.3元,与普通中华绒螯蟹相比翻了近一番,而‘江海21’的成本还要低一些。”王成辉介绍道。

  见习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热线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2版:上海市城管执法系统双十佳风采录
   第A13版:上海市城管执法系统双十佳风采录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阳光天地
   第A21版:新民法谭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广告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连载
   第A29版:阅读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新民旅游
   第A3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A3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潘广路逸仙路电力隧道月底启用
崇明“乌小蟹”变身大个“高富帅”
东航虹桥T1贵宾室上午启用
巴厘岛火山喷发 部分机票可免费改签或退票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5崇明“乌小蟹”变身大个“高富帅” 2017-11-28 2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