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只只名为“江海21”的本地大闸蟹爬上了沪上市民的餐桌,个头更大、味道更鲜的“江海21”不仅成为市民佳肴,更是为养蟹人辟出一条致富路。
“乌小蟹”成功“逆袭”
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中华绒螯蟹的故乡,因蟹的两只大螯上有绒毛,故崇明人称之为“老毛蟹”。本世纪初,崇明蟹的种苗都是野生种,这些野生群体的种质混杂,养殖性能衰退明显。因此,对河蟹良种的呼唤及需求极为强烈。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王成辉团队自2004年起开展良种选育工作,立志要培育出个体更大、形态更好、生长周期更短的本地大闸蟹。“根据大闸蟹的生长规律,我们在奇数年和偶数年分别构建基础群体,以体重大、步足长和额齿尖为选育指标。”王成辉介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王成辉领衔的团队培育出了较好聚合父、母本双方的典型性状,具有生长速度快、形态性状好、群体产量高等特点的中华绒螯蟹,并为其命名为“江海21”。“江海21”可是螃蟹中的“高富帅”,个个身强体壮,青壳、白肚,翻身移步动作迅速。和普通中华绒螯蟹相比,“江海21”的生长速度提升了17.8%,“雌三雄四”的比例接近五成。
高品质引出致富路
“今年本地大闸蟹养殖面积已突破14000亩,其中崇明就占了8000亩。本地大闸蟹产量达到1500吨。”王成辉介绍。目前,上海河蟹均采用标准化池塘规范养殖,水面利用率高;选用“江海21”作为种苗的比例达到60%,远超全国的10%;以“种草、稀养、投螺、调水”为核心的生态养蟹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养殖水域清澈、养殖池塘水草茂盛,一些养殖地的池塘水质指标与环境已优于外部的水源水,河蟹已处于水产品食品安全等级“金字塔”的最高端。
“市民对现在的本地蟹,尤其是‘江海21’非常认可,出锅后的蟹,鲜、香、嫩、肥,蟹黄硬实,蟹膏肥美,而且没有‘洗澡蟹’。”王成辉说。由于上海本地蟹产量有限,品质又好,通常是按只卖,一只蟹均价在60元左右,今年一上市就被抢空。
“‘江海21’具有上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扭转了上海长期以来有河蟹种源、无河蟹良种的局面。从近两年的数据看,采用‘江海21’种苗的亩利润达7433.3元,与普通中华绒螯蟹相比翻了近一番,而‘江海21’的成本还要低一些。”王成辉介绍道。
见习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