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上海市市场监管工作党委书记阎祖强率队接连走访、调研检验检测机构“国家队”,昨天调研组来到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摸家底、聊短板、找方案。
制度改革
留住高精尖人才
科研任务重,人却留不住。摆在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院长杨洁明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道难题——流失率最高曾达1/3,一场招聘会竟招不到一个人。好不容易招到了,培训三五年成为成熟人才后,又“出走”了。“以前我们招文科生,英语好就行。现在要建复合型团队,理工、经济、法律、统计、数学建模等各种专才都需要。”杨洁明叹苦经,光是信息库中160万条国际最先进标准的版权对接谈判,工作量就相当巨大,人是最紧缺的资源。
“标准化建设的根本,在于人。”阎祖强当即表示认同,“如何培养人、留住人,核心问题是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他表示,之前去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调研,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专业技术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已陷入两个困境:“高、精、尖”的科研人才不足,以及人才逆淘汰现象。“这个问题必须研究了,结合一年的大调研,我们一起研究分析通过怎样的方式培养人,如何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他说。
创新探索
增加标准生命力
记者获悉,“标准化”已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已衍生到街道、居委会,为基层社区建设提供服务。然而,标准的结构太严谨、语言太专业,很多退休志愿者、社工都看不懂,大大降低了标准的生命力。对此,杨洁明表示,经过前期调研,已于去年创新探索,制定了公共领域标准编写指南,目的就是让用的人看得懂。
而企业一直诟病的,则是标准的编写者和使用者分离,用业内话来说就是“两张皮”。对此,阎祖强认为,制定的过程应从实践中来,政府要守好安全底线,企业则融入实施细则,这样标准才能可执行可操作。
互联网+
精准服务企业主
在大力提倡“互联网+公共服务”的时代,尽快建立“智慧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部门的目标,质标院同样如此。
对中小微企业,能否以最快速度查到最新标准,决定了产品竞争力。“最早我们在工业区设点、在每个区设服务站,后来能在计算机上查阅,如今可通过手机查到国标及地标的文本。”上海市质监局副局长陈晓军介绍。
而现在,利用大数据,对企业的服务还能更精准。“今后我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研究,将标准与客户进行精准匹配,了解他需要什么领域的标准,标准有更新也能及时推送。”杨洁明透露,在调研企业需求后,目前“上海质量发展和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批准立项,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对企业服务的精准性和延伸性。
据悉,全市大调研启动以来,上海市市场监管工作党委把系统提供公共服务的检验检测机构“国家队”作为重点,已在20多天内先后走访调研了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就市场监管系统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服务好国家战略、城市安全、本市企业和市民群众,推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行调研。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