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爱折腾的小囡,最时常听到的唠叨就是:“侬花样经真透!”这里说的花样经,并非上海姆妈们的创造发明,而是有出处的。花样是指剪纸,经则是民谣、顺口溜,“花样经”也称剪纸歌,是对剪纸花样的解说,特点是边剪边唱,剪纸花样都融在那一首首花样经中。
清初,上海城隍庙、金陵路、提篮桥等地区出现了绣花店,专门组织和销售花样、绣品。上海剪纸与刺绣花样相结合,就有了鞋花、枕花、肚兜花、门帘花等。之后,生活用品又发展成欣赏艺术,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剪纸艺术,这就是“上海花样”。伴着“上海花样”的兴盛,“上海花样经”也应运而生。
过去的剪纸艺人很多不识字,全凭花样经记忆各种花样。“花样经、花样经,人人都有一本经,看你怎么唱下去。唱得姑娘心花开,唱得老人笑常在……”花样经里传承着历代剪纸艺人的剪纸技艺口诀,讨口彩的唱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老艺人们口中唱着花样经,手中的红纸随着剪刀翻飞,往往一首花样经唱完,一张花样也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