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柳轻拂的四月,佘山脚下。
油菜花金黄,桃花粉红,樱花含羞欲语。最让人震撼的是这片景色:静静的湖中,绿波宛如凝脂纹丝不动,阳光洒在湖面上,熠熠生辉。三幢巨型的宫殿般的建筑,半裸在这片湖中。建筑的大半个身子,都隐潜于汪汪的水中。露出的,是这三幢建筑的斜坡般的屋顶。三角形的屋顶线条流畅,气势不凡。
这是松江广富林文化区的博物馆。
吸引无数眼球的广富林博物馆,是文化展示区最大的亮点,也是上海古遗址文化的又一地标。整个博物馆分水上观光台和水下展厅两部分。展厅内不仅陈列有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广富林出土的各种文物,还有发掘现场模拟演示和藏宝室等配套设施,将华亭县至松江府到如今数千年广富林古镇的演变向世人充分展示。
四十年前,这个地方,也是翠柳轻拂,也有油菜花,也有桃花开,但当时只是个叫广富林的小村,四周是“烟村四五家”的一片田野,每年都生长着水稻和麦子。1959年在此发现史前文化遗物,1961年起又多次组织考古挖掘探明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先后出土玉器、石器、陶瓷器物数千件。从遗存的器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上海的先民已同河南等地中原移民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不但开始人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还形成了广富林城镇规模,甚至还建有大型的宫殿式建筑和衙门建筑。鉴于其出土的器物被认为是世界上其他文化层中所从未见过的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故考古界将其命名为广富林文化。尽管如此,彼时的广富林,仍处于沉寂的状态。
十年前的春天,历史烟云凝固着的广富林,终于被激活了。2008年起,松江启动占地面积约1530亩的广富林文化项目开发。这以后的每一个春天里,人们流连于广富林遗址公园,除了看到在水面上漂浮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博物馆外,在南面入口处,一座犹如古代烽火台的石垒赫然矗立,这是闻名遐迩的富林塔。有人说,它像一枚印章,在所有路过的人们的心灵上,留下广富林的印迹。西面波澜不惊的沈泾塘上,横亘着一座飞虹般石拱廊桥。伫立桥上,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巨型的瓦罐,像是被谁不经意打碎后,散落在水边,这是瓦罐博物馆和瓷窑。这里展示广富林出土的各类文物,瓷窑中除了展示出土的陶瓷,还会展示制陶、制瓷的工艺和制作过程。廊桥的一侧,目之所及的是仿唐建筑知也禅寺、庄重沉稳的三重塔、宽阔大气的尧舜禹纪念馆。值得一提的是,广富林还辟地140亩,打造了一片“上海之根”文化保护区,凸现远古此地的农耕、生态文化,呈现着一种原生态的田园风光。
放眼四望,在广富林,修旧如旧古意盎然的古建筑区有一种梦幻的穿越,涵盖文化交流中心、演艺中心、历史沿革的文化展示区充满魅力,老树盘根般节节向上、呼啸而歌的音乐喷泉气势磅礴,明清风格的城隍庙、关帝庙、文昌阁散落有致,处处洋溢着特有的文化气息。徜徉其间,随处可见“藏书阁”“疏影”“皇甫春晓”“鲈乡”“水云居”等历史典故命名的雅居。摇曳多姿的白玉兰树前的厅堂中,高悬着当今国画大师陈佩秋书写的“平复堂”横匾。而即将落成的“朵云书院”,单凭那翰林院式的建筑,就为广富林平添了几分书卷气。
四月的翠柳,是温暖的手,正把广富林神秘面纱,悄然撩起······
十日谈
春之声系列之二
踏春记
责编:郭影
春天的午后不妨去探索一下西岸等地的艺术馆,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