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德国人研制的“自动中餐做饭机”,可以根据菜品设定程序,没有油烟,火候自动调节,色香味俱全,最后连锅都给你洗刷得干干净净。有人因此断言:德国工业4.0做饭机将使厨师全部失业。这个结论是否下得太早了?
首先,我们不要小觑厨房里闯入的这位不速之客。1851年,在英国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一台用蒸汽机带动的自动织布机成为最瞩目的展品。当时的报纸称它是“不列颠的财富之源”,甚至维多利亚女王也盛赞它“漂亮”。然而,这台漂亮的蒸汽织布机,迅速变成一台“发疯的机器”。它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抢走了许多手摇纺织工人的饭碗。英国一度出现工人砸纺织机的现象。
不过,机器是一种生产力,用锤子和大斧是砍不掉的。这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历史现象。自动织布机很快就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手工业者变成了产业工人。马克思指出:“只要机器生产在一个工业部门内靠牺牲旧有的手工业来扩展,它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就像用针发枪装备的军队在对待弓箭手的军队时一定能取得成功一样。”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机器的作用。从自动织布机到做饭机,从做饭机到炒菜机器人进厨房,乃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做饭机根据程序设定,做出六百多道中餐,它可以降低做菜的劳动强度,取代切配等岗位的人员。在系统中输入相应的参数,机器就能够按这些参数运行,保持每次产品的品质不变。它适应于某些快餐的操作,一次做三五十份“大锅菜”,它可能开启一种中餐经营的新模式,推动中式快餐发展。研发智能炒菜系统的功能,也许可以为家庭厨房配备一位“智能厨师”,未来的生活方式将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但是,“厨师将全部失业”的断言似言重了。我们对机器炒菜的挑战不必过分紧张,因为机器不能替代手工,中餐制作不是一项简单的体力活,它和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一样,是一门大学问。正像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不能替代中医看病一样,机器炒菜不能替代精致的中餐制作。中国的八大菜系:川菜、粤菜、鲁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各有不同的特色。每一种菜系的特色菜,也都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机器炒菜岂能包罗万象?
机器做菜有速度,但不能满足饕餮之徒的食欲和口味。用于单位食堂、农家乐是可以的,做做土豆丝之类的家常菜也是可以的,但要做一桌真正讲究的菜,就勉为其难了。因为各种特色菜从食材的选用到操作的技术,乃至于用油的温度,都极有讲究。美味的合成是一门高难度的化学。“氽四鳃鲈鱼”先氽后煮,氽煮时间大有讲究,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要做一桌蟹宴,花头经透得很,机器人再聪明,也无能为力。陆文夫的弟子们,决不会光顾这类“食堂”的。
机绣不能替代苏绣。更何况炒菜机还需要厨师操作,有本事的大厨是不会失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