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趁着春光,喝杯咖啡,看看春景。
尽管出生在上海,但现在的上海西岸,也就是徐汇滨江这一带,我在上海世博会之前几乎从没去过。那里过去都是工厂,我等闲人哪能得入。即使路过,也就是远远地隔墙望见高耸的塔吊和巨大的厂房屋顶。
上海举办世博会时,因为去采访,才领略了一下工厂被迁移后大量造型各异的厂房。当时心想,世博会热闹过后这里会变成怎样呢?
后来我们知道,这里变艺术了。
记得最初是艺博画廊在西岸举办一场音乐会,我图新鲜就应邀开车去了,黑咕隆咚,七拐八拐,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到了演出地,那是在江边的一处废墟似的厂区。那天还下着毛毛雨,音乐伴着拍打在岸边的浪潮,让我感受到在剧院里所没有的意境。
随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纷纷在那里出现,我去西岸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去得最多的是由发电厂改建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个以八零后、九零后为主要运营团队的艺术机构,生机勃勃。上海双年展随着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办,移师西岸后,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一些大体量的装置艺术作品得以施展。而且发电厂的建筑结构,与传统概念的博物馆、美术馆相比,也与现当代艺术的气息更为相通。
每次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我都会去那里的咖啡馆喝杯咖啡。建在露台上的咖啡馆,可以望到黄浦江景和对岸的高楼大厦。我觉得,现在没有一家好的咖啡吧的博物馆都不能算好的博物馆了。而西岸的许多美术馆都有很好的咖啡馆,如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我都在那里喝过咖啡,而且都还不差。
我也给西岸的博物馆、美术馆做过志愿者。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前两年请一位德国的华人建筑学家来策划展览,馆长龚彦竟然敏感地从他的履历中发觉这人有可能和我是同学,于是来向我核实。果然那是我失联的中学师兄,当时我们还经常一起在学校画画。于是,我就被龚彦派了个活儿,给观众当导览。
我也曾给余德耀美术馆做过公益讲座,是讲贾科梅蒂。我也不是研究贾科梅蒂的专家,或许是美术馆的人看中我长得跟贾科梅蒂雕塑作品一样瘦吧。电视主持人夏磊来拍贾科梅蒂展的专题片时,也把我拉去闲扯。我俩还学诸葛亮和周瑜,在手心里各写两个字,以概括各自对贾科梅蒂展的心得,结果还真写得不约而同。
我有不少从事艺术的朋友现在都在西岸。周铁海在西岸搞的西岸艺博会,做得专业,与上海艺博会、ART021形成上海艺术博览会展“三国”鼎立之势。在上海创办香格纳画廊20多年的瑞士人劳伦斯,现在也在西岸开了新空间……
西岸变得越来越迷人了,唯一的缺点就是我开车去时没法用车载导航仪,因为它根本跟不上那里的新变化,一度害得我总是迷路,逼得我这个懒人终于学会用手机导航。
十日谈
春之声系列之二踏春记
责编:郭影
挎着相机行走在哈尔滨,找寻老屋记忆和儿时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