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句顶一万句》第一次被改编,却是第一次被全本改编。对导演牟森来说,改编这部作品最容易处理的是结构和语言,他形容小说的结构“像音乐那样对称”,人物“像瑞士机械表的内部一样咬合得特别紧”。最困难的则是容量,小说中有上百个人物,线索也极为复杂。最终,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牟森用16名演员饰演60余个角色、跨越七十载的时光。牟森说:“我也有一点小小的企图心,希望尽可能在舞台上呈现一个长篇小说应该有的容量和品质。”
作家刘震云也充分肯定了牟森的改编思路,“我看了牟森改编的剧本,戏中所出现的人物、所讲的心事似乎非常渺小,但是他的视野非常宏大,这就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差和对比,令我非常感动。”
刘震云与牟森相识二十多年,牟森便喊了二十多年的“震云哥”。1995年,牟森改编过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但他自认为这个剧没做好,心里对刘震云一直怀着亏欠。牟森一直惦念着刘震云说过的一句话:“两人的相遇,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的一辈子,遇不到几个能说得着的人。”
牟森说自己是个不怕欠账的人,“我的人生中总有许多亏欠。比记得这些亏欠更重要的是,我时刻牢记还。”牟森很珍惜再度合作的机会,第一稿剧本做完后,字数达到了六七万字,反复修改了七稿后,牟森终于过了自己这关。
排练期间,刘震云曾想来看,被牟森坚决拒绝,只有一次在合成剧场排练的时候,牟森实在没拦住,才让他看了一会儿。牟森最希望的是刘震云直接去看首演,就像牟森自己看任何戏,都不愿意去了解跟戏有关的资料,因为想保持第一场的完整的感受,“那个东西多珍贵”。
去年,牟森曾开玩笑地说,他的观众只有一个,就是震云哥。他希望能让刘震云哭。首演当天,牟森就坐在刘震云旁边,“他哭了,哭了好几次,我的任务完成了”。而在座无虚席又鸦雀无声的演出现场,牟森活生生地感受到,这样的感动抵达了更多观众的内心。
见习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