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上海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疾病漫延,成千上万人感染甲型肝炎。一时间,医院里人满为患。在这场灾难中,我亦不幸中招,住进了医院。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住院治疗。病房位于医院一角的一幢小楼内,十几平方米的屋内,横七竖八放置着4张病床,病房里没有卫生间,逼仄且不适。正值隆冬季节,半夜里内急了,要去室外的公共厕所,北风呼啸,浑身直打哆嗦,叫苦连连。住院期间,每天打针服药,一日三餐,枯燥又乏味,一个多月后终得病愈回家。
今年春节期间,我又患病住院了,距离上次住院过去了三十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住院的经历和感受亦有了许多变化。
这次所住的病房宽敞明亮,丝毫不觉得拥挤。房间内都有独立卫生间,供应热水,对于像我每天要洗澡的人来说,是天大的利好。上次住院时,每张病床架子上都挂着一张卡片,上面记录着病人的个人基本信息,还记录着病情,无论患者本人、家属以及他人都一目了然。如今,床架上挂着的卡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床头上方的电子显示屏,显示屏除了显示姓名、床号,就是护理等级、饮食方式、过敏类型,没有病情披露,这无疑也是一种文明与进步。
住院治疗,注射输液是司空见惯的治疗方式。上次住院时,注射时输液瓶都是挂在一只铁架子上,躺在床上输液时,铁架子要随着左右手轮换而不时地移动。如果要上卫生间,只能将挂着瓶子的铁架子随身带进卫生间,既沉重又麻烦。现在病房里已经不见铁架子踪影,每间病房屋顶天花板上都安装滑轮导轨,装有可上下伸缩的挂钩,还能纵横滑行,输液瓶只要一挂上去,就能自如地移动,十分方便。以前注射一次,就要扎一次针,现在有了埋针技术,埋一次针,可以管三四天,用不着每次注射都扎针。这次住院我每天要注射三次,要是在以前皮肉不知要吃多少苦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病人刚住院,就会领到一只手环,手环上印有病人姓名、性别、住院编号、条形码等。手环记录着患者入院全部信息,无论护士前来注射发药,还是病人做各种检查,只要用识别器对准条形码扫一扫,医患之间的信息就全部记录在案,减少了许多环节,办理出院手续,了解费用支出情况,手环都能帮助到你,方便又准确。一只小小的手环体现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这在三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对照三十年前后住院体验,说了许多“变化”,接下来说说“不变”,最大的不变是白衣天使们的仁心仁术。当年甲肝流行,来势汹汹,面对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医护人员临危不惧,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奋战在第一线,拯救了无数像我一样的患者。这次住院,我再次体会到白衣天使们的精湛医术与奉献精神。无论是每天早晨护士们的第一声问候,还是主任查房时的认真倾听和仔细诊断,都给了病人暖暖的慰藉。护士台墙上挂满了患者赠送的表彰的锦旗。
说到“不变”,还有一个不得不说,就是一成不变的难以下咽的饭菜。据说以前总是让人诟病的高铁伙食如今有了改善,能否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