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铁观音,听中国戏,建筑师萨夫迪的中国之旅入乡随俗。
◆ 琳恩
1938年出生于以色列海法的萨夫迪,17岁时随家人迁居加拿大。因为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具有出色的空间想象力和利落的笔下线条把控力,进入麦吉尔大学时,萨夫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建筑设计这个彼时的新兴专业。
从蒙特利尔地标建筑“栖息地67”(Habitat’67)一鸣惊人开始,萨夫迪就顺利地走上了成为建筑大师的“康庄大道”。作为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留下的纪念品,矗立在圣劳伦斯河畔的“栖息地67”,看上去就像一堆漫不经心、杂乱无章堆砌在一起的大积木。然而,正是它有别于规整住宅建筑的无序性,直到现在,“栖息地67”仍是途经此地的游客无法错过的城市地标。
萨夫迪并不避讳彼时的青涩。之前,在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完成攻读硕士学位,他将毕业论文方向锁定在城市生活研究实例上。在获得一笔研究津贴之后,他花费了数月时间,游历了北美几个重要城市,在那里搜集了大量民宅的情况。“市郊低密度住宅居住条件虽好,但大量重复建设很容易破坏市郊周边环境,也不方便居民出行、享受城市中的公共设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的公共住宅,建筑结构模式单一呆板,生活环境逼仄、自然环境缺失。”“不喜欢大城市火柴盒式的高层公寓大楼”“有机会想住到环境好、有私人空间的市郊去”,这些话是萨夫迪在考察过程中常常听到的。
对很多出生于北美本土的建筑师来说,这一切司空见惯。既要享受城市便捷,又想居住在被自然紧紧拥抱,看得到风景的大房间之中,本身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对出生于以色列的萨夫迪来说,在异域文化中成长的经历让他对于家和居住空间格外敏感,对帮助人们改善生活充满理想和热情。他的“都市高层村庄”设计构想在考察之中逐渐成型。用萨夫迪的话来解释,所谓的“都市高层村庄”是用一个立体的向上发展的私人住宅集合体,在有限的占地面积上,给予居住者最大限度享受住宅空间和贴近自然的室外环境。“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北美大都市的住宅公寓设计之中,融入市郊的新鲜空气、自然宜人的私人环境和开放的原野情调,为居住条件拥挤、促狭的都市人开启全新的生活环境。”
在论文之中,萨夫迪勾勒出“栖息地67”最初的形态——每个居住单元都是自成一体的多边形的集合体。它们以各种形式叠落在一起,连接部分的空间可以作为走廊、开放式天桥、阳台和露台,小片绿地被见缝插针地安排在其中。正因如此,每户居民都拥有私人院落,而这些院落又恰好是下层住户的房顶。在公寓楼背面有几部电梯。它们各自连接室外通道,所有居民不必经过所谓的公共走廊,直接从外面进入自己的家。60到160平方米不等、15种以上不同形式的单元组合,让不同阶层的居住者融洽地生活在一个庞大的“村落”中。
萨夫迪当时没想到,自己的毕业设计恰好与三年后的世博会主题《人类与世界》相吻合。他的论文导师桑迪·凡·金凯尔(SandyvanGinkel)向世博会筹委会写了推荐信。也许是筹委会急于寻找建筑界的新鲜血液,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筹委会不但批准萨夫迪独自组建自己的设计组,加拿大联邦政府也为萨夫迪提供了专门经费。令所有建筑师梦寐以求的机会落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身上。
萨夫迪把“栖息地67”称为“年轻时的天真之作”。现在想来,他很佩服自己当年的倔强和坚持。“如果没有初生牛犊的那份劲头,恐怕‘栖息地67’到现在也只是纸上谈兵。”当初,他不过想要建造价格低廉的大众公寓,为此选择了流水线上生产的工业预制构件以降低造价。然而,事与愿违,工程开始不久,由于不规则的造型,它的价格远远超过预算。萨夫迪不得不将1000个单元削减到158个,空中商店和学校也被取消。设施齐全的“高层村庄”最终成为了小型住宅样板建筑。
1967年是年轻人反叛传统的激进年份,特立独行的作品为萨夫迪开启了建筑界的大门。此后,经过各种大型建筑项目打磨,对建筑设计各项把控炉火纯青的萨夫迪断然不会冒进。而他的“都市高层村庄”的理想在新加坡“天空住宅”项目上得以实现。因为新加坡人多地稀,“天空住宅”的密度被压缩为“栖息地67”的10倍。
“摩西的建筑并不靠美取胜,他的作品表现出出色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普利兹克奖得主理查德·罗杰(Richard Rogers)这样评价萨夫迪,他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各种人的需求。天真与世故,都在这位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的身上充分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