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在荆棘之路的 “冰美人”
尹大为
  ◆尹大为

  听上海音乐厅的穆洛娃音乐会,听出了许多困惑。听之前,对维多利亚·穆洛娃是充满期待的。但听完散场出来,却生出许多困惑。她此次的现场演绎,不仅和她以前唱片里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以下简称《小无》)全然不同,和我们以往习惯了的各路大师们演绎的巴赫《小无》也有着天壤之别。

  穆洛娃的大名,十几年前就已如雷贯耳。她年轻时真美!看她那时的照片,冷艳,至美,眼睛大而清澈,羞涩中含着刚毅,像文艺复兴湿壁画里走下来的仙女。那气质,简直就是“空谷幽兰”。加之她20岁出头即有西贝柳斯大赛和柴可夫斯基大赛两顶桂冠加持,又和当时如日中天的指挥大师阿巴多擦出爱情火花,同时和飞利浦公司签约,出了多张销量、口碑俱佳的唱片,迅速登上古典乐坛一线地位。她无疑继承了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精髓,稳、准、狠。尤其是最后的这个“狠”,干净,爽脆,义无反顾,全然是小提琴大师柯岗的血脉传人。

  一开场,只见一高个美女大步而出,没想到她这么高。近六十的人了,人还那么精瘦。原以为本次是巴赫《小无》专场,没想到是一段巴赫《小无》,插一段现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再拉一段《小无》……以此循环往复。她有意将这些当代作品和三百多年前的作品“并置”,一种类似绘画上古典图像和当代图像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上的那种“并置”,让听众“注视”古典和当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希望听者能发现“异”中的“同”、“同”中的“异”。

  一上手的“阿拉曼德舞曲”,开头有些散,好在她马上调整。中间巴赫的“布雷舞曲”出现了一两处明显的错音……穆洛娃曾在一篇访谈里谈到,她要照顾三个孩子上学、放学,操持家务,有时两个星期都练不了琴。

  她们这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起步乐坛的大师,似乎都有些共同点。比如小提琴界的克雷默和她,钢琴界的莱昂斯卡娅、阿凡纳西耶夫等等,年少成名,都是技术派高手,20多岁就达到了音乐巅峰,和世界范围的大团、大指挥家们合作,她们已经在“传统”的路上将艺术做到了极致。“传统”的东西,打进去难,打出来更难。求新,求变,每个人都在探索属于自己的路。我仔细听过多遍穆洛娃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飞利浦公司录过的一版巴赫《小无》,放在格罗米欧、谢林、米尔斯坦等大师的经典版本之中,也毫不逊色。这几年她也不断求变,既在曲目上向现当代作品拓展,又在范围上朝着爵士、流行等其他门类“跨界”。

  玩过了“跨界”,再次返回“传统”,重新来拉小提琴曲库里难度最高的巴赫《小无》,她肯定要有所突破。《小无》的难,除了技术,还有意境的开掘。巴赫的这几部大曲,比如《小无》《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等等,都是“廓尔无形”:看似简单,实则至难,需要演奏者用一辈子对艺术的修为来倾力演绎。看得出,她想有所改变,明显要显示出她和“传统”的不同,读解出一份当下的、属于自己的“读解”。所以我们一听,陌生,刺耳,惊诧,无论揉弦、断句还是色彩与我们以往习以为常的巴赫全然不同,也是情理之中。

  这条路,满是荆棘,她已然在路上了,但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起码,我佩服她的这种勇气。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共享进博会
   第A05版:共享进博会
   第A06版:“美丽上海追梦人”海纳百川 追求卓越 开明睿智 大气谦和
   第A07版:“美丽上海追梦人”海纳百川 追求卓越 开明睿智 大气谦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话题/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20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不遗忘 是面向未来 最好的方式
如果斯特拉文斯基来参加艺术节
走在荆棘之路的 “冰美人”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A18走在荆棘之路的 “冰美人” 2018-10-28 2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