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上海味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0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西餐的与众不同
陈骏
  西餐,顾名思义:西方的菜,在上海开埠之初,法式、德式、英式、俄式、意式等各国大厨纷纷粉墨登场,带来传统的家乡菜。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路周围,那些叫着漂亮洋名字的西餐厅:沙利文、德大、天鹅阁、起士林、康生、马尔斯......人头攒动,去了晚就没位置了。

  西餐馆大大的落地窗玻璃,雕梁画栋、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气、唱片机里低声吟唱的爵士乐,服务生挺括的西装背心,头上发乳香喷喷的.......当年的上海人由父母带着、或者是小青年自发的三五成群,来到西餐馆开开“洋荤”。看着面前的刀叉和牛排,有样学样吃完一顿西餐,完成了第一次的西餐启蒙。而老克勒则会坐到自己熟悉的座位上,点上一杯咖啡、一份牛排,侍者会送上店里自制的蒜香面包或者切好的长棍、一份当天的报纸,一坐就是半天。

  爱吃的上海人,开始尝试着将西餐带到家里的日常餐桌上。一早姆妈就到菜场买来大排,用刀背拍松,用糖、盐、黄酒等调味料腌好,蘸蛋液,裹上面包糠,下油锅炸至金黄捞出。当然空口一味的炸猪排终究太过于寡淡。上海人就试着用炸猪排蘸了点辣酱油,刚刚出锅的炸猪排蘸上辣酱油,外脆里嫩,入口微辣激发食欲,辣酱油的混合香气充满口中,提升鲜味的同时,带着酱油特有的酱香,相当适口,于是久而久之在上海吃炸猪排,总要问一声:有辣酱油吗?

  要问炸猪排的黄金搭档是谁?当然是罗宋汤!罗宋汤最初起源于俄罗斯,用的是当地的红菜头,加的是牛肉粒、胡萝卜。可是在上海红菜头可是稀罕的东西,上海人就开始动脑筋,尝试了几次后发现可以用番茄酱代替,有的人家口味偏酸就再加点番茄,一起放油里煸炒出红油,加水煮沸后加入土豆条、卷心菜。

  讲究的人家会炒一口油面加入汤里,精制油烧热,待到八分热了,关火把面粉加进去,炒成糊状,加入罗宋汤,这样烧出来的罗宋汤势必特别浓稠,跟店里的也就相差无多了。

  没有牛肉怎么办?等到整锅汤开始沸腾了,放入切好的红肠块,通过红肠的粗细,就能大致看出这家人家的条件了,条件稍差人家姆妈刀工特别好,细如发丝,条件殷实点的连刀块,一根带起一片。红肠是整个罗宋汤中的灵魂,必不可少。

  赶上双休日的早晨,一早就被家里人叫起来,接过一个碗,一看里面是蛋黄和精制油,就知道今天家里要做土豆色拉了。土豆色拉的色拉酱一定要打好,要顺着一个方向打,打到能把筷子插进去不倒,那么就好了,这时候加上切好的土豆粒,小青豆和胡萝卜,拌在一起,放在搪瓷锅里,这个味道这辈子都忘不了。

  上海的西餐,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特有的海派西餐风味。现在的德大西菜社、红房子西菜馆做的仍旧是地道的海派西餐。但是,蘸辣酱油配薯条的炸猪排、罗宋汤、土豆色拉等,仍被认为是“老上海”的味道,也成为了海派西餐的经典之作,总能勾起人们对海派西餐,无尽的回忆。     陈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广告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教育专版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上海味道
上海西餐的与众不同
海派西餐老三样 味蕾遇见老时光
“色拉司令”劳建荣
最难将息这一杯咖啡
腓力牛排诞生记
西餐推荐
本报信息
新民晚报上海味道A24上海西餐的与众不同 2018-12-09 2 2018年12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