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演之外的“呼吸”
郭晨子
■ 梨园戏《陈仲子》剧照
  ◆ 郭晨子

  八场演出,七个剧种,或对原创剧作重新排演,如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的《陈仲子》;或老戏新编,如黄梅戏《玉天仙》、越剧《再生·缘》、京剧《青丝恨·2018》;或将已经列入剧本孵化计划或编剧资助项目的新创作搬上了舞台,如京淮合演的《新乌盆记》;或再度演绎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的委约作品,如昆剧《长安雪》;加之在演剧空间和观演关系上借鉴了小剧场话剧的越剧《僧繇》,首次参加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瓯剧《伤抉》,小剧场戏曲的样貌和剧种都更加丰富了。

  2015年起,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启动了“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也是国内截至目前唯一的纯粹聚焦于小剧场戏曲的集中展演。办节伊始,中心就将主题定为“呼吸”,希望“吸”收传统的精华,以之为养料,“呼”出新创意、新内涵、新形式和新理念。起初,小剧场戏曲节的参演剧目中,既有偏传统的地方小戏,也有明显是把大剧场演出“塞”进小剧场的剧目,渐渐地,实验的方向和意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一种既有别于传统戏,也不同于新编大戏的都市演出样态,而其所依托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之也许能够区别于一度繁荣、但迅速走向媚俗的小剧场话剧,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和审美价值。

  从借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小剧场到只能在周信芳戏剧空间的镜框式舞台上演出,今年,重新整修的长江剧场开辟出了“黑匣子”和“红匣子”,虽然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毕竟给了小剧场戏曲一个落脚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两个“匣子”的空间小、座位少,各个院团只来演出一场,受众有限,实在可惜。容纳六十名观众的《再生·缘》,开票即售空,在上海有良好观众基础的梨园戏,售票网站上出售的戏票数量极少。“节”的举办当然是一种引领、一种号召、一种集中展现,但在小剧场戏曲还远远没有蔚然成风时,既然有了固定剧场,能否加演呢?而在加演之外,借助“小剧场”这一概念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增加对剧种的导赏和演后交流的环节,似乎也很有必要。前者偏重于剧种的特色和历史,发挥传统戏曲的魅力,是“返本”;后者就创排剧目的初衷和手法展开,可以及时收到观众的反馈,检验“开新”。这,也是一种“呼吸”?以今年的演出为例,不免好奇瓯剧的本来面貌是怎样的,也不免担心,倘若是对传统戏曲一无所知,不了解《乌盆记》的故事会不会影响欣赏《新乌盆记》,并不熟悉《烂柯山》之朱买臣与崔氏的故事,会不会削弱《玉天仙》的感染力?戏曲观众的断层客观存在,倘若在戏迷之外寻找新受众,那么,创演于创作者们是“呼”,观众的接受是“吸”。

  坚持了四年的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赢得好评,明年还会办下去、走出去。举办一次“节”,从3月发起招募、进入专家评选到12月的展演,历经数个环节,有时还针对剧目专门召开研讨会提出具体建议。而对院团来说,“小剧场”通常情况下并非指定的创作任务,也难以参加评奖,更多依靠的是创作者们探索和尝试的热情。因此,创演之外的活动更有必要,是土壤、是助力、是纽带,也是必不可少的“呼吸”!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跨国企业与开放的上海共成长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广告
   第A18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上海味道
《印度合伙人》:这次的“励志片”气势有点不足
创演之外的“呼吸”
合家欢有多难?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A18创演之外的“呼吸” 2018-12-23 2 2018年12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