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文体新闻/文娱
     
本版列表新闻
~~~长三角文艺棋局盘盘活
~~~长三角文艺棋局盘盘活
~~~长三角文艺棋局盘盘活
~~~长三角文艺棋局盘盘活
     
2019年01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搭高铁追剧 坐大巴送戏
长三角文艺棋局盘盘活
朱渊
■ 歌剧《晨钟》剧照 记者 郭新洋 摄
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受追捧
  两周前,炙手可热的《安东尼亚诺新年合唱音乐会》在开售41秒内售空6000张票。没抢到票的观众继而转战南京,竟然承包了南京站演出60%的票。

  近两个月前,《时空之旅》移师“亚洲第一大篷”。这一上海文旅品牌吸引了500多万观众,国内观众50%都来自周边苏浙皖区域。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文艺一体化的“大码头”形态日渐清晰。观众拖着行李箱坐高铁“追剧”,剧组携简易舞美坐大巴“送戏”,名家名角儿们互相“串门”共谋佳作早已成为常态。去年,“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正式在沪成立。未来,沪苏浙皖四地将在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领域展开更深入的交流合作,人才互通、资源共享,融合创新、协作发展,四地文艺资源也将各展优势和特色,盘活整个长三角的文艺棋局。 

  聚人

  “独门秘笈”倾囊相授

  78岁的京剧大师尚长荣,今年又收青年演员李永顺为徒,并通过《曹操与杨修》《取洛阳》二剧倾心传授京剧表演艺术精髓。尚长荣希望“打破京剧传承的地域、门派之分别”。尚长荣所传授的“独门秘笈”,并非一剧或是一角,而是他整个舞台表演生涯中的所有“核心机密”。

  无独有偶,拥有这份幸运的还有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周雪峰,他刚刚跟随蔡正仁学习了昆剧经典《蔡伯喈》。学戏两年多,蔡正仁向周雪峰传授的不止表演经验,还有在老戏传承恢复过程中如何融入当下思考,表演分寸的拿捏,唱念融于表演的窍槛。

  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互通由来已久,戏曲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这方沃土的滋养。越剧的发源地虽在嵊州,却蓬勃于上海。现今之所以有流派纷呈的局面,也基于当年尹桂芳、袁雪芬等一批越剧流派创始人,在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散宝

  “上海出品”埠外检验

  近两年,上海各大剧院陆续进入维修改造期,但上海的“剧场荒”却并不严重,这得益于长三角地区如春笋般涌出的现代化综合剧场。上海歌剧院创排的原创歌剧《晨钟》,在亮相国际艺术节前,已率先在太仓大剧院获得观众检验。《最后一头战象》,也是在浙江嘉兴大剧院合成打磨后,才顺利在艺术节打响头炮。越来越多的原创剧目选择在上海剧场紧张的现状下利用周边地区优质剧场资源彩排或是合成。

  享誉全国的大型沪剧现代戏《挑山女人》,曾在太仓大剧院举行“精彩唱段大比拼”,数百戏迷包下七八辆大巴士从沪苏浙皖赶来。

  长三角中小型剧场联手打造巡演舞台,更多展示上海的优品佳作。

  合力

  “创新引擎”活力启动

  长三角文艺联动将带来的,更多的是文艺创作的携手、创新灵感的集聚以及创新引擎的提升。去年在中国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颁奖舞台上,上海滑稽演员陈靓和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共同演绎《两辆红旗车》,跨曲种融合引来一片叫好。

  去年10月,“剧荟江南——新时代长三角戏剧联合发展论坛”上,沪苏浙皖四地剧协现场签署《新时代长三角地区戏剧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在戏剧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合作共赢方面达成共识。长三角文艺联动,带给几地艺术家的共同创作的机会,让他们得以打破地域之别、门户之见。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我和我的祖国 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上海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2版:设计之都
   第A23版:镜头艺术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ZF01版:中缝4-21
搭高铁追剧 坐大巴送戏
好时代
上海海派艺术馆周五开馆
广告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文娱A15搭高铁追剧 坐大巴送戏 2019-01-15 2 2019年0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