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20℃,雪深过膝,冷风如刀,这是经典的北国雪景。
当普通游客欣喜于踏冰赏雪之际,解放军北部战区某特战旅却悄然开启自己的“速冻模式”,在冰天雪地中实施高强度实战化练兵,锤炼胜战本领。
不让呼吸影响射击
“砰!”一颗信号弹升空,茫茫雪野顿时枪声四起,一场山林地夺控战打响了。
“天寒地冻,思维不能有丝毫迟钝,扣动扳机的手指和寻找目标的眼睛要保持最佳状态。”狙击手李野在雪岭灌木丛里潜伏近一小时,冷风把碎雪吹到脸上,犹如刀割一般,身体都快冻僵了,但一接到射击指令,他依然做到“一击斩首”。雪夜里,特战队员许臻杰在距离目标区400米的位置上潜伏了110分钟,硬是靠着点点月光牢牢锁定远处的“敌军”,而自己在与雪的“亲密接触”后,体温急剧下降,但他坚持住了,完成狙击任务。
谈及这些本领,队友胡思乐介绍,“要想严寒中快速捕捉、快速击发,得学会利用呼吸间隙射击”。要知道,他们面对的是多个不同形状的隐现靶,分布在不同距离,特战队员无论剧烈运动还是长时间潜伏待机,都会产生心跳加快的情况,呼出的“哈气”会严重影响射击视线,“只有在呼吸间隙射击视角内的目标才最干净利落”。
不止是射击,严寒中,哪怕平时很简单的土工作业都是麻烦事。面对没有自然掩蔽物的雪原,特战队员纷纷因地制宜,利用冻土构筑工事,“虽比普通构工难度大、耗力多,但坚固的冻土就像天然的装甲,能为战士提供更安全的屏障和射击空间。”特战小队长马英宝如是说。
火药味不等于实战味
此次练兵,该旅着力提升官兵在复杂作战环境和险难任务中的实战能力,把实弹射击与技术战术训练融合起来,培养他们运动后射击、战斗转换射击、非整百米目标快速射击等多方面的能力。用指挥员的话说,“有时候火药味很浓,却未必有打仗的感觉!实弹射击标准不能停留在打了多少、训了多久,而要看官兵能否在战场上发挥应有作战效能”。
凛冽寒风中,特战队员一个个负重约25公斤,通过200米特种障碍,到达步枪射击区域,完成120米目标跪姿无依托射击。刚完成剧烈运动后,所有人都呼吸急促,而且背囊在风中拽着身体晃,一些人发挥失常。面对战友的困难,下士陈珂欣主动“献宝”,“实现精准射击的秘诀,不单单是据枪,如何调整呼吸、如何扣动扳机等细节也很重要,最佳状态是:晃在外,响在内……”这份经验,恰恰来自于他参加2017年俄罗斯“国际军事比赛”的“狙击边界”项目的心得,当时他在500米跪姿射击、700米无依托卧姿射环节都取得满分。
完成步枪射击后,特战队员迅速进入搬运弹药箱环节,他们将两个25公斤弹药箱快速隐蔽搬运至50米处射击区,之后用手枪对25米处“暴恐分子”快速射击……而在几百米开外,多支特战分队的战术协同也日臻完美,“距离120米,左侧来风,风速7米/秒……”观察员刚报完射击诸元,狙击手快速瞄准击发,远处目标应声倒地,紧接着附近的机枪手迅速对目标区进行火力压制,掩护另一支特战小队成功突入目标区。
深雪里的“领头羊”
这场训练,全旅上下没有一人是“看客”,所有官兵都纳入实战化的氛围中。为追求科学评估效果,该旅甚至动用数字化单兵对抗系统,展开红蓝实兵对抗,有效算出不同战法伤亡率和战损率,让战法修订与创新更接地气。
一天夜里,命令传达:“20公里外发现敌人窝点,迅速隐蔽渗透至目标区,歼灭敌人、夺控要点。”为避免打草惊蛇,特战队员选择了途经一公里深雪地的隐蔽路线,这样的行军中,最消耗体力的就属“领头羊”,在深雪地里走上百米就会汗流浃背,特战队员只能轮番顶在最前面。这还不算,崖壁攀登、牵引横渡、潜伏与潜行、伤员救治……渗透中又穿插其他情况,把队员们的体力和意志都逼到极限。
在一处断崖前,大家用铆钩抛掷多次,才勉强将绳索“送”上山,固定在树干上。为提高安全系数,一名特战队员卸下背囊,先轻装登上去加固绳索,再让队友陆续登崖。虽说是轻装,但依然凶险,冰雪崖壁上,稍有不慎就会脚下打滑,失去重心,这对特战队员的核心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多数队员过去后,才开始用绳索将大家的背囊拉上去,最后一名队员在消除痕迹后,再跟上队伍。
“一名特战队员头部受伤,急需救治!”任务进行到一半,特战小队遭“敌”突袭,一名队员头部流血不止。卫生员于旭快速到达,仅三分钟就完成止血包扎。在零下20℃中,卫生员赤裸双手进行操作,如果短时间内不能完成止血,自己的手指就会被冻得失去知觉,而如果伤员流血过多,输血也会面临血浆被冻住的难题。这一切,都考验着战士们的“技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