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灵长类动物外,无论是器官层面,还是组织及细胞层面,猪均是人类复杂、疑难疾病研究的最适宜模型,而小型猪模型对于人类心血管疾病、药物耐受性方面的研究及各种药物代谢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上海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谈永松多年来走南闯北,与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的同仁们一道追踪着小型猪的踪迹,寻找并将适合用于实验的小型猪品种引进至上海。巴马香猪、藏香猪、陆川小型猪、五指山猪……来自全国各地的经典小型猪,汇聚在崇明。
从我国地方猪小型猪品种来看,成年后的猪体重只有普通猪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就算是生过多胎的种猪,体重也就40千克左右。小型猪脾气温顺、生性聪明,而且非常讲究个体卫生,会定点排便,甚至可以作为家庭宠物来饲养。2015年,市农科院庄行试验综合站猪场调整,最早的几十头陆川小型猪被搬迁至崇明富民农副业基地暂时饲养。
生活在上海的小型猪们,能力开始不断升级。“一个是产仔数较高,平均产仔13.5头,产活8.75头,在国内不同小型猪中位居前列。另一个抗病抗逆能力强,维持成本低。”谈永松谈起可爱的“小伙伴们”如数家珍。不过,随着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不断发展,以及实验动物创新发展的需要,小型猪的饲养场地开始面临难题。
实验用小型猪的饲养与繁育,不同于普通肉猪类型,不但要建立合适的不同要求的群体,如封闭群等,同时还得配备实验室、科研检测等一系列配套设施。“随着数量从小到大,品种由少到多,实验用小型猪的家园需要拓展壮大,希望能持续得到大家的关注。”谈永松告诉记者,以往上海饲养实验用小型猪的场所还有好几处,随着猪场不断搬迁改造,小型猪的饲养基地越搬越少。
目前,上海正在发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开展实验用小型猪的创新研究,契合时代需求。据悉,在市科委的支持下,市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正和市农科院一道推进,争取在上海建立实验用小型猪繁育中心,并共建上海市大型实验动物基地,支撑上海市乃至周边地区的医用、实验用大型动物的科研、开发与生产。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