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2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家
戴永康
  戴永康

  我的老家在六灶江南岸边。老家留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三间破旧的茅屋和茅屋前大片的农田,以及茅屋里伴随我一起成长的亲人,奶奶、母亲、姐姐妹妹和弟弟。父亲常年在外,只有到春节前夕才会回来和我们作短暂的团聚。

  春天来临,茅屋门前农田里的积雪融化了,一片绿油油的麦苗,在春风中摇曳。东侧两棵硕大的苦楝树,渐渐地绽出了鹅黄的嫩芽。燕子来了,这可爱的小精灵,在我们的茅屋前飞来飞去,寻找着做窝的最佳位置。她们从不嫌弃茅屋破旧,每年都会如期而至,呢喃着歌唱着,伴随着我们度过贫穷却美好的时光。

  听奶奶说,茅屋是我太太一辈捡来人家造房扔掉不要的残碎砖头砌成,怪不得芦苇编成的护墙栏破损处露出的砖头参差不齐,墙壁上的砖头颜色也深浅不一,斑驳相间。但我从未因此有卑微低下甚至耻辱之感。后来读《三国演义》时,倒还生出一丝自豪和清高来。再后来,读到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更觉得虽居此屋,却有超然之感。

  茅屋门前的泥土场是我与邻家孩子玩耍的地方。我们打玻璃弹子,抽陀螺,推铁环,玩香烟盒折成的小片片。姐姐妹妹和邻家女孩跳皮筋,在地上画上格子玩“造房子”。遇到下大雨,我会在屋里看泥场上溅起的一朵朵水花。我们还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冻得通红的脸上,笑容是那么灿烂无邪。

  老家的情愫始终伴随着我,伴随我去南京海校学习,又伴随我浪迹天涯。房子经过几次改建,由茅草屋改建成了砖瓦房,又建成了如今的三层小楼。几十年过去了,奶奶去世了,姐姐妹妹出嫁了,弟弟英年早逝了,就只剩下年迈的父亲和母亲守着偌大的房子。每次远航前,我都会携妻儿回去和父母亲吃顿饭,聆听千叮咛万嘱咐,然后含泪而别。风中,父母亲白发飘零,久久地站在门前目送我走出他们的视线。远航归来,放下行囊,来不及洗去一路征尘,便急急赶回老家。老远就可看见那三个尖顶的小楼,转过弯,快步来到那绿树环抱的小楼门前,母亲坐在那张竹椅上。我突然出现在她眼前,我分明看到她激动的神情洋溢在布满皱纹的脸上。我拉着母亲枯瘦的手,竟然无语凝噎。

  老家啊,游子心中永远的归属!

  2013年,父亲留下了门前他亲手栽种的树木花草,轻轻地走了。去年,母亲留下了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善良和仁慈的品格,静静地去了。老家,只剩下了一座空房子和永远不会散去的家的气息。春天时,门前的白玉兰依然怒放;秋天,两棵桂花树缀满黄黄的花萼,柿子树上果子结满枝头。小楼东侧的香樟树已枝繁叶茂,自留地却无人打理,只好任其荒芜。景色如昔,但物是人非,人去楼空。

  偶尔,我还会回到那里,一个人独自静静地坐在门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看似悠然,却又感到无尽的酸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艺术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艺术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匈牙利专版
   第A24版:加拿大专版/新民海外
智慧快餐
取名
赌吃汤团
老家
全国第一薄带
趣说“两头乌”
“红双喜”捐赠记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A15老家 2019-02-17 2 2019年02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