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双喜,这是一个国人尽知,享誉世界的乒乓球民族品牌。“她”诞生于1959年,是由上海工人第一次生产出的国际标准乒乓球。时值建国十周年大庆,两件事情加在一起,可谓“双喜临门、红旗飘飘”,故起名“红双喜”。
红双喜代表着民族复兴的精神,记录着我们的青春脚步,因此我们这代人对“她”有着特殊的感情。1974年,已经在海军部队服役四年的我,因为爱打乒乓,又在群众体育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得到了一盒“红双喜”奖励。当时打乒乓球,用的都是一二角钱左右的“连环”“光荣”牌,价值五角钱的“红双喜”是球迷心中的“公主”,轻易见不到、用不起的。完全可以想见,我得到一盒五只“红双喜”乒乓球时的喜悦心情!
这盒乒乓是直径38毫米的“小球”,五只乒乓不是散装的,而是封装在一个塑料袋里后,再装进一个纸盒里。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从一开始就很珍惜,没舍得撕开塑料包装取用任何一只,就这样让五个“红双喜”相依相靠,始终在一起。这盒“红双喜”随我走南闯北,从部队到清华,从安徽到浙江,走南闯北,最后回到了它们的出生地上海,整整四十四年,我与它们从未分离。
时间来到2018年3月31日,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在上海正式开馆。我迫不及待地去参观。当我在观摩“乒乓球器材发展”部分时,却感到一丝“美中不足”。原来,乒博馆展出的红双喜都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产品。我马上就想到了我的“宝贝”,它们也应该有资格进馆吧!
我找到博物馆办公室,顾郑军副馆长接待了我。我简要介绍了我的藏品,并表示了捐赠的意愿。顾副馆长当即表示非常欢迎,并具体安排了典藏部工作人员和我对接。
回到家里,我拿出“红双喜”细细端详,突然产生出一种莫名的惆怅,一下子明白了有女儿的父母在即将“送女出嫁”时的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但一想到,这盒红双喜会让更多人通过实物了解中国乒乓球发展的历史,让“她”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为“她”找到的最好归宿!我的惆怅顿时烟消云散。
2018年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这天,乒博成为上海第九个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和第191个市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此举办了挂牌仪式和一系列主题活动,之一就是为我举办的捐赠仪式。在仪式上,国际乒联副主席兼乒乓球博物馆馆长施之皓向我颁发了“捐赠证书”。
作为集邮爱好者,我为这次捐赠专门制作了一式两枚纪念封,上面用红墨水笔手绘了“红双喜”图案。我还分别邀请两位世界冠军在这两枚纪念封上签名,一位就是施馆长,另一位则是邓亚萍。跟随我四十四年的“红双喜”虽然离开了我,但是“她”的形象印刻在纪念封上,永远陪伴我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