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了一枚青岛卷烟厂出品的“长征”烟标,这枚烟标看似普通,但每每看到它,总让我回想起当年设计这些图案的前前后后。
1960年我从青岛百货站调到青岛美术公司工作。那时美术公司是从事装潢设计和美术宣传的综合性单位,汇集一大批美校毕业的业务主力,而我不是科班出身,美术设计是自学的。
大约是1968年春,美术公司突然接到青岛卷烟厂要求设计“长征”烟标的紧急任务。大家很奇怪,卷烟厂设计人才济济,为啥自己不设计。
我接下任务后,才慢慢了解到具体的背景。当时青岛卷烟厂的很多老牌商标都有“封资修”之嫌,比如“海棠”商标两片叶子,被说成“阴阳两色”。其他商标也存在不少问题,所以不再使用。对于交由美术公司设计的这枚烟标,卷烟厂特别提出要体现新的理念。
烟标,我从来没有设计过。从哪里入手、如何构图等等,一时真是心中无数、不知所措。后来我翻阅了红军长征资料,尤其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对长征有过精彩的银幕表现,我一下子萌发了以雪山为背景的构图,以毛主席《七律·长征》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词手迹为主图的框架结构。
我把设计思路和初稿框架向领导和同事们做了汇报和沟通,大家一致认为方案可行。于是我就着手绘制彩色稿,50年前的图案设计,完全依靠手绘,没有现在计算机设计软件。卷烟厂要求的烟标尺寸是多大,彩色稿也要多大,还必须要求画面细致、比例正确、字迹工整。长征诗词的手迹,要先从印刷品上复制下来,然后用拷贝纸誊印在稿件上。“青岛卷烟厂出品”这七个字和拼音字,我是使用直线笔写的,现在看起来确实有些粗糙。“长征香烟”四个大字,也是直线笔勾勒边框,又在字框内用毛笔填满颜色。
从接手设计到完成彩色稿,前后大约用了一周的时间。工作完成后,我即交付业务部门。之后,“长征”烟标是否采用,我都不清楚,那时,只不过是完成公司交办的任务。不久,我偶然发现商店里摆有“长征”香烟售卖,一看这熟悉的图案,才知道设计稿采用了。至于什么时候采用和印刷,什么时候上市,我都不知道。虽然设计这枚“长征”烟标,但当时我连一枚印刷件都没有得到,可见那个时期工作程序是较乱的。
后来我开始收集烟标,尤其注意收集青岛卷烟厂的烟标。直到最近,我才收集到了一枚“长征”旧烟标,也算是补上了50年前一段小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