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打官司
刘伟馨
  刘伟馨

  《迦百农》是一部悲伤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有力的电影。片中,12岁小孩扎因的不幸遭遇,让我们同情,但他对父母起诉,并提出起诉的理由,“因为你们生了我”,让我们的心灵被狠狠一击。这个切入点,足以让影片位列优秀创新电影之中。

  这部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黎巴嫩电影,是女导演娜丁·拉巴基第三部作品。此前,我看过她执导的处女作《焦糖》,几个鲜活的黎巴嫩女性,让我印象深刻。而这部近作,把镜头对准了一个小孩,如同《焦糖》,导演试图描绘人物背后的黎巴嫩社会,只是这一次,她走得更远,我们看到了这些元素:非法移民、儿童买卖、未成年人的包办婚姻……

  迦百农是《圣经》里的一个地名,在一次采访中,娜丁·拉巴基这样说道:“这片名的意义就是表达一种失序。其实在文学领域,很早就有人用这个词来表达‘混乱’的意义。混乱,这就是我们这部电影想要说的东西,与《圣经》里那个村庄的具体所在无关。”假如你看完全片,“失序”“混乱”正是电影最贴切的标志。对扎因来说,父母生了一大堆孩子,缺吃少穿,借住在水管漏水、电线裸露的破屋,自己在一家杂货店打工,渴望上学,却遭到父亲的反对,更让他沮丧的是,他没有身份,甚至什么时候出生,都没有登记,他的年龄,只能靠医生通过体检来认定。作为非法移民,只能苟且偷生,甚至干一些违法的勾当,比如,扎因一家通过购买处方药,制毒贩毒而获利。电影中有两场戏,让扎因的“失序”“混乱”登峰造极,以致他的生活改变了方向。一场是,父母卖了他11岁的妹妹给杂货店老板做妻子,使得他离家出走;另一场戏,妹妹因怀孕大出血,死在医院门口,他持刀捅了杂货店老板,被监禁5年。这两场戏,扎因追赶被迫结婚的妹妹和为妹妹死去报仇的奔跑画面,导演都用极度夸张的摇晃、抖动镜头呈现,配上尖厉的噪音,让影片平添了一种绝望的情绪。

  扮演扎因的小演员,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个难民,他来自叙利亚,正如娜丁·拉巴基所说:“影片中的那些情节,他都经历过;那些街头暴力,他都见证过。”导演只用了两分钟,就决定选用他作男主角,这是一次成功的选择。扎因离家出走后,被一个埃塞俄比亚女移民泰格斯收留,她有个一岁的儿子。泰格斯本身也是黑户,也为筹措资金获得假证明而焦头烂额,最后,她被捕入狱。由此,扎因不得不负起照顾泰格斯儿子的责任。毫无疑问,两个小孩的表演是本片最大的亮点:自然、本色、毫不做作。娜丁·拉巴基说:“这部电影里有相当多即兴发挥的成分,我也完全没事先排练。我所做的就是把演员放在故事情境之中,任其自由发挥。”扎因喂食小孩时的束手无策,抱小孩找失踪妈妈的力不从心,流落街头的疲惫无奈……毫无“表演”痕迹,两个孩子间有意无意的互动,比如高兴时的笑,分别时的不舍,一举手一投足,原生态般的和谐、温情,让人心生感动。

  本片穿插着几场法庭戏,扎因父母对儿子起诉自己,大惑不解。父亲认为,嫁女是因为让女儿可以有床睡,有东西吃,可以摆脱痛苦;母亲甚至认为,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她才是自己的法官。他们不明白,当他们不负责任地生下没有身份的子女,只会给子女带来屈辱、痛苦和仇恨。扎因获悉母亲又怀孕后,在法庭上如此说:“你怀的孩子会像我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再生了。”

  这部悲伤电影,可能因为女性导演的缘故,总不会让我们陷入绝望,影片多处场景提供佐证,尤其是结尾,摄影师为扎因拍照,说:“微笑,这是拍护照照片,不是拍死亡证明照片。”扎因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而那张微笑照片,被导演定格在银幕上直至结束,虽然只有几秒钟时间,但可以肯定,这是影片中最光明、最温暖的瞬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上海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新民旅游
   第A20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1版:旅游资讯
   第A22版:旅游资讯
   第A23版:旅游资讯
   第A24版:旅游资讯
   第ZF01版:中缝4-21
“星儿”期待更多的接纳
孩子打官司
古今石楠各有春
牡丹(中国画)
又闻艾叶香
“面包孙子”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孩子打官司 2019-04-02 2 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