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拍卖
施之昊
  施之昊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现在这个当口又是艺术品拍卖的时节,不少朋友从东京转战北京,各地拍场堪称同好们的“嘉年华”。学习书画鉴定要在博物馆学习,也要在拍场考试,光学不考难进步,“裸考”的结果则不言而喻。

  近读哈佛大学杨联陞教授(1914-1990)论文,其中提到拍卖在我国的流传,摭拾数行。

  “圆寂僧人私人所有物的处分很自然地构成了寺院组织的一个问题”。唐代僧院势力及其对世俗生活的影响不容小觑,以至于成为发生会昌法难的一大原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拍卖这一现在流行的商业行为却源于僧院。在印度就有这样的做法。在我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就有道宣法师抨击在寺院中进行拍卖有悖佛门戒律的记载。宋代《释氏要览》也提到此类批评。在宋元时期这样的拍卖活动称为“唱衣”即拍卖衣服。

  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一本叫《禅苑清规》的书中记录了“唱衣”须张贴海报通知整个寺院,预备拍卖的物品当在拍卖前陈列在正殿,这类似今天的“预展”。当钟声响起,僧人们先为圆寂的和尚念经,之后进行拍卖。拍卖主持人还要了解拍卖物品的正常价格,以及这些物品的成色新旧。喊价者若不愿出高价,这些物品将廉价出售,反之若喊价者一位追高价格,主持人会提醒“最好三思而后行”。寺院库房中的物品也能参与到这次拍卖中称为“寄唱”。拍卖以再次为亡者念经而告终。拍卖所得除去圆寂和尚“丧葬费”外,其余金额将分配给念经和参加葬礼的和尚们。若收入丰厚,则一部分归寺院仓库称为“抽分”,类似于今天的“佣金”。最后,拍卖账目必须清晰地宣告整个寺院。《禅苑清规》还指出,若一位方丈因为年老、疾病等原因必须离开寺院的时候他的物品也能参加拍卖。 

  元代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的《百丈清规》规定寺庙中“凡是被抽签抽中的和尚有权选购一件物品”,叫价(竞价)环节取消,不过这样的售卖仍叫“唱衣”。物品的价格一般以时价的七折定价,称为“估唱”。这样的拍卖大概在元末渐渐在寺庙消失。

  市井商贩通常将衣物展示出来的同时也会唱出衣物的性质、价格等信息以引人注意,这叫“唱故衣”,《东京梦华录》里就有这样的称谓。直到清朝北京还有这样的“唱故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荷兰
   第A24版:西班牙/新民海外
为林则徐立像纪事
贾母喜欢谁?
不应有恨(右) 回不了当初(左)
拍卖
油菜花开上庐州
《书端州郡斋壁》
春天里的怀念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14拍卖 2019-04-07 2 2019年04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