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人们所做的有些事情连自己也想不通:怎么会这样?这不合情理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节能灯和LED灯是为了节能(省电);还有,在购置新汽车、厨房器具和其他家用电器时,也都懂得要注重能效;尽管如此,根据有些国家对能源消耗和能量转换的监测报导,不少家庭在使用节能家电后,能耗反而上升了。比如德国的能源部门几年前曾制定过一个降低能耗的计划:至2020年,要把能耗降至11500兆焦,没料想才到2015年,反而上升到13300兆焦。科学家们称这一现象为“反弹效应”。
用户在挑选家用电器时很容易受商家误导:“能效那么高(即用电那么省),何不买大一点的?”“省下的电费,不妨再买个自动调节器吧。”而买主也常常会自我犒赏:“该把家里客厅升级一下了。”于是再来上几样最新的电子设备,什么超高清电视机呀,超薄型显示器呀……这么一折腾,省下的能耗早就被用完了。
还有的家庭觉得用了节能灯,似乎这电用不完了,每个房间干脆多装几个灯具吧,也不注意随手关灯了,空房间里常常亮着灯。买汽车同样有误区,每个人都喜欢耗油少的车,一旦找到了符合这一原则的车,接着冒出的念头便是:干脆买一辆马力大的吧。以后,由于钟情于自己的爱车,动不动就去开车。据统计,在发达国家,随着能效的提高,仪电设备的能耗反而上升10-30%,而发展中国家的能耗甚至翻倍。
近期,看见有一张照片,一个女生坐在冰箱前面的地上,左手托着一个盘子,上有美食,右手的两个手指夹着一块蛋糕,冰箱门是开着的……只见她一副疑惑的表情,潜台词似乎在说,冰箱的门开着,怎么还是那么热?如果仔细想想冰箱的制冷原理,就会觉得这一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冰箱中有压缩机和蒸发器,蒸发器将来自压缩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通过冷凝器和过滤器变成中温、中压的液体和气体混合物,再经过毛细管,最后变成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时会夺走冰箱内空气中的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目的。
实际上,冰箱对于放置冰箱的空间(比如厨房)来讲,在产生一种热效应,但只要冰箱是关着的,这一热效应不太会被人感觉到,因为厨房的空间比冰箱内的空间大得多,在冰箱内吸收的热量被不知不觉地分散到厨房空间;再说,在开冰箱门的短时间内,从冰箱内冲出的冷气很快将热效应平衡掉;但若让冰箱较长时间开着门,制冷机会设法以满功率不断地继续冷却进去的热空气,马达转得很烫手,废热就这样在加热厨房,冰箱变成了加热器——企图让冰箱门一直开着,从而冷却房间,只能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