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领衔“神八”与“天宫一号”总装对接。上海航天特级技师王曙群20余年攻坚克难——~~~
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领衔“神八”与“天宫一号”总装对接。上海航天特级技师王曙群20余年攻坚克难——~~~
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领衔“神八”与“天宫一号”总装对接。上海航天特级技师王曙群20余年攻坚克难——~~~
     
2019年04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领衔“神八”与“天宫一号”总装对接。上海航天特级技师王曙群20余年攻坚克难——
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大国工匠
鲁哲
■ 王曙群工作照 资料照片
  开栏的话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要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本报今起推出“新时代奋斗者”专栏,报道各行各业的奋进者、搏击者、创造者,讲述一个个真实的奋斗故事,展现他们敢于拼搏、勇于追梦的风采。

  人物小传

  王曙群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特级技师。先后参加 “921”工程的飞船、对接机构、月球车等项目研制生产工作。20多年来,他不断攻坚克难,出色完成各项科研任务,2006年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最年轻特级技师,“921”工程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特级技师。2011年,王曙群负责研制的对接机构圆满完成“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任务。

  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项荣誉,享受国务院津贴。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茫茫太空中圆满完成对接。这场堪称完美的“太空之吻”轰动世界,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对接机构装调技术的国家。也因此,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特级技师王曙群作为总装工人代表,开始进入世人的视野。

  腼腆、低调,是王曙群的风格。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对接机构总装团队的功劳。

  连续31次试验

  每次37个小时

  王曙群1970年出生在上海。1989年,从技校毕业后参加工作,从事工装模具的装配、维修工作。没有高学历,有的只是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拧紧每一个螺钉,装配完成好每一件工装产品。

  1996年,单位举办高级工培训班,规定工龄在10年以上的职工才能参加,当时王曙群才工作7年,但他中级工考试获得全厂第二名的好成绩,单位破格让他参训,在培训中正好赶上对接机构产品研制。

  王曙群说,“新的任务、新的技术,一下子激发了我的激情。”

  但随着时间推移,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1998年,对接进入初样产品研制阶段,很多工作都是首次,很多问题让人措手不及。王曙群回忆说:“当时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是第一次见识到,有的问题想归零都不知从何入手,感觉工作越来越难,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到底能不能做出来?”不过,王曙群和团队选择了坚持,想尽办法攻关。

  为了提高装配的可靠性,他牵头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对接机构中的每一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需要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而一次热循环就需要花费37个小时的连续试验。

  为了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王曙群带领团队,每次都坚持连续工作37小时。半夜瞌睡袭来时,就用冷水擦一把脸;饿了,就啃几块饼干。就这样,31套单机、每次37个小时的试验。他们连续做了31次。光做单机试验的工作量尚且如此,整个对接机构试验的工作量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年来,王曙群完成论文15篇,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是对接机构技术国家专利主要发明成员之一。

  杨利伟评价他

  “让航天员放心”

  对接锁系同步性装调质量,决定了航天员能否在太空生存和能否安全返回地面,是交会对接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12把对接锁,是对接机构中的关键部件。为保证对接、分离成功,不但相关各舱室的气体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也要“天衣无缝”,而且对接时必须保持平稳、牢固,不能剧烈晃动。因此,12把锁的锁钩必须实现同步锁紧、同步分离,这就好比在太空中“拧螺丝”。但王曙群多次试验后发现,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产生了严重偏差,而且这种偏差毫无规律可循。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在那段日子里,他走路时也想、睡觉时也想,一天在家里呆不到8小时。通过近一年的摸索,他发现了问题的关键——锁钩采用钢索传动,在大载荷下钢索会变长,张力会下降,导致了锁钩无法实现同步解锁。

  针对这个问题,王曙群提出了改变钢索旋向以及对钢索进行预拉伸处理的工艺方案;同时,调整判断锁钩同步性的测量方法,一举解决了困扰对接机构团队近两年的难题。

  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天宫”“天舟”,对接机构经历了7次飞行试验考核,圆满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对于王曙群总装的对接机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给出了“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高度评价。

  钻研管路密封

  从“制造”到“创造”

  航天器的管路密封,直接影响航天产品的生命力。在对接机构研制初期,导管合格率仅为20%左右,管路多余物清洗合格率为77%左右。

  王曙群暗自下决心,必须攻克这项关键技术,提高对接机构的可靠性。通过各项试验,反复对比数据,王曙群和团队终于找到了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新材料的润湿性能大大提高,焊接后的焊缝气孔少、均匀性好,不仅各项指标达到了航天标准,还形成了企业标准《焊接质量控制办法》。

  在管路清洗方面,王曙群成立专项项目组,通过数百次的清洗方案和工艺流程的改进,他们提出了一种采用高压、高纯度氮气驱动高分子聚氨酯材料,在超细导管内多次高速往复摩擦的工艺方法,优化确定了“三步走”的清洗技术路径。同时,结合新发明的一种分解油污能力强、自身易挥发的专用清洗剂,提高干燥时间和温度,从而确保了清洗剂的完全挥发。

  运用这项技术后,导管内残留颗粒度检测合格率达到100%。这项技术,突破了国外航天大国对我国技术的长期封锁。这个项目荣获了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真正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2020年前后,我国的空间站即将建成运营,那将是中国人在太空的美丽家园。王曙群和他的组员们,现在又已投入到了紧张的空间站研制生产中。 本报记者 鲁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荷兰
   第A24版:西班牙/新民海外
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大国工匠
替儿了遗愿 “裸捐”做慈善
6600多人在这里留下“最后一封信”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3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大国工匠 2019-04-07 2 2019年04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