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5日,妻子毛怡老人因病去世。清明节前夕,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闵行和梅陇镇慈善工作站召开座谈会,缅怀她的大爱善举。
白发送黑发 丧子情何堪
毕先生一家住在闵行区梅陇镇。毕原鸿老人出生于1931年,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前是中国工商银行闸北区办事处的职工。毛怡老人出生于1933年,退休前是一名教师。老人原来育有一女一儿,生活平静幸福。但大女儿身体一直不好,在2003年去世。女儿去世后,儿子毕明是老两口的全部精神寄托所在。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毕明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突然撒手人寰。白发人送黑发人,两位老人迟迟走不出丧子之痛。
联系基金会 公证做“裸捐”
有一天,悲痛中的老两口聊起儿子生前曾经说过,如果人不在了,就把两套房子捐给国家,建两所希望小学。老两口决定,要帮自己的儿子完成这个心愿。
第二天,两位老人联系了市慈善基金会,请基金会安排卖掉他们在市区的一套住房,将卖房的40万元捐给基金会,援建了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的山区小学,修缮了教学楼和食堂、宿舍,并添置了体育设施。这所学校于2009年6月6日建成,当地教育局给学校取名为“毕明爱心小学”。
2014年9月9日,毕原鸿、毛怡又和闵行区慈善基金分会签订了协议,自愿捐赠20万元善款,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闵行区分会毕明慈善基金”。2014年9月14日,毕原鸿、毛怡通过闵行区公证处,进行了上门遗嘱公证,明确在他们去世后,将自己在闵行区上海春城的房产(价值600万元)、全部存款和家具电器等,捐赠给区慈善基金分会,由区分会进行出售和拍卖。变现的慈善资金并入“毕明慈善基金”,用于资助来自困难家庭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省下每分钱 资助贫困生
当年,记者采访时曾问两位老人“为什么不留点钱防老”?老人说:“我们都活了一把年纪了,最重要的是能在生前和身后依然做点好事。”
去年12月,毛怡老人去世了。区慈善基金分会和梅陇镇慈善工作站刚帮忙把后事办完,毕原鸿老先生就表示,把存在毛怡老师名下的100万元全部捐给区慈善基金分会,存入毕明慈善基金中,帮助大学本科贫困生支付四年大学的学费。
毕原鸿老人今年已经88岁,几年前摔了一跤,从此卧床不起。区慈善基金分会和梅陇镇老龄委一同出资,找了一位24小时服务的保姆照顾他的生活。老人床头放了一部电话,只要是他打来的电话,小区居委干部二话不说马上赶过来。
一位居委干部介绍说:“两位老人生活非常简朴,这些年没有添过家电家具,穿的都是旧衣服,吃得也很节约,基本吃素。每次劝老人注意营养,吃得好一点,老人总说够了够了。他们真的是省下每一分钱,来资助困难学生!”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