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院的温度
叶良骏
  叶良骏

  烟花三月回故乡,要见的人、要去的地方很多,我选择去医院。

  这是我们“自家”的医院,造福桑梓,惠及百姓,在庄市横河堰已屹立了整整一百年。门口有一本翻开的“书”,刻着:“一九一九年,叶雨庵、庄鸿来、陈理臣、赵友笙、陈兰荪、包大孝等众多本土旅沪义士承慈善之使命,筹款始创同义医院。”反复读着这段文字,眼中升起了薄雾。

  往事历历。 那时我还小。村里有个烂脚阿松(叔)。他不能下田,穷得连老婆都讨不起。他常坐在门口,搁着腿声声长嚎,人都躲着走。那天,来了两个穿白大褂的人,阿娘说,医生来救阿松,我们送水去给他们喝。

  阿松坐在竹椅上,医生蹲在他面前,解开包着的破布,一股臭气直冲过来,我赶紧捂住嘴,医生却像没鼻子似的,纹丝不动。那腿上白花花一片,是蛆!医生用镊子小心地拨,好一会儿,才除尽白色,只见血淋淋的腿在抖,看得我胆战心惊。医生向阿松说些什么,我听不懂,只记住了那双眼晴弯弯的,笑意盈盈。后来医生还来过好多次,直到阿松健步如飞。同义医院规定医生出诊每次要收一元大洋,但对穷人送免费诊券,阿松不用付一分钱。

  不久阿娘发“瘤火”,腿又红又肿,痛得死去活来,还发高烧,族叔用脚划船把她送到同义医院,我也去了。阿娘没法走路,叔又背不动她,他去找人帮忙。一位护士见他团团转,叫来医生。医生走到船埠头,下船给阿娘看病,还打了针。他戴着金丝边眼镜,说话轻声细气,我一看就喜欢,伸出小脚要医生也给我看看。医生笑了,笑得真好看!只去了一次,阿娘的“瘤火”就消了!

  过了好多年,我回老家养病。我去同义医院,童医生陪我去照X光,他说,现在有特效药,这病能治好,我的心一下子安定了下来。正是困难时期,每次只能开两天的药,鱼肝油只能开12粒,我只好隔天跑医院,一来二去,和童医生熟了。每次去,他都会和我聊会儿天,不聊病,而是聊文学。我在镇上没熟人,去医院竟成了一件开心事。

  病需静养,还要加营养。正是最难熬的日子,吃饱都不易,哪来营养!周日清晨童医生来敲门,他拿着两根竹竿说,今天我陪你去钓鱼。 我们坐在河边,太阳明晃晃的。童医生教我把蚯蚓拍昏,装上钓钩;又把鹅毛管剪成一段段,串在钓线上。他温和地说,要心静、身静、钓竿静,才能钓上鱼。养病也是这样,静下心来,病才会好起来。一个夏天,几乎每个周日,童医生都会带我去钓鱼,每次总有收获,这收获,当然不仅仅是鱼。我烦躁的情绪不知不觉褪去了,病也稳定了下来。而童医生并不是我的亲友,他只是一个大夫!

  外公陈兰荪先生参与创办的同义医院,是完全的民办医院,自始至终却不以盈利为目的,其宗旨是“为同乡竭尽义务”。众多乡贤连续几十年前仆后继出谋划策、筹资捐款,即使年年亏损,依然能维持,且初衷不改。医生们为此情所感,个个慈眉善目,把患者视作亲人。

  这是一家有温度的医院,虽已易名为康宁医院,但处处仍是经久不息的人文回声。老楼尽旧庭,随处一欣然。院长对我说,欢迎回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别报道
   第A03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别报道
   第A04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别报道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夜上海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新民财经
   第A16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18版:家庭理财·广告/新民财经
   第A19版:金色池塘
   第A2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2版:乐活年华/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摩登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人生如“模”
文化人
德慕斯的“喊叫”
医院的温度
肥肉之美
茶乡姐妹(剪纸)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医院的温度 2019-04-27 2 2019年04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