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演出及参评剧目,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于5月18日、20日上演于上海大剧院,并角逐文华奖。虽说正值五一假期,刚刚荣获2019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的上海歌舞团却仍在争分夺秒地精修细改,从群舞视觉呈现的调整,到演员手部动作的分寸乃至眼神和微表情。总编导韩真说:“艺术追求永无止境,我们要做的是精品,必须无限接近完美。”
多元“超出想象”
如蝌蚪般聚了又散的摩斯密码,在略微泛黄的报纸上迅速闪过,紧张又具压迫感的音乐中始终能听见微弱却又绵绵不绝的嘀嘀声,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红色电波,诉说着英雄的故事,也续写着人们心底信念的诗篇。
作为中国首部“谍战”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该剧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
和传统舞剧仅以舞叙事不同,《永不消逝的电波》表达手法丰富多元且“超出想象”。考虑到“谍战”工作的隐蔽性和特殊性,很多背景交代被移入影画中,26块可移动的景片,在电脑编程的统一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实现不同场景的转换,灯光技术的巧妙运用使得整部舞剧的视觉呈现有了电影的质感。
总编导周莉亚和韩真都是“80后”,她们没有约定俗成的框框。”韩真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红色舞剧,也是一场当代艺术的视觉呈现,它必须具有时代性才能被当代观众接受。”
令人“不可置信”
“突破想象”“颠覆传统”“超越极限”,这是《永不消逝的电波》自去年12月首演以来收获的最多评价,点赞来自普通观众也来自业内专家和前辈。然而,这样的赞许和支持并非是一开始就有,作品在最初确立题材时接收到更多的是质疑和“不可置信”。
团长陈飞华记得第一次带着主创团队去到剧中李侠的原型——李白烈士的纪念馆时,听说他们要将李白烈士的战斗故事用舞剧来表现,馆长婉转善意地提醒,除了那部由孙道临主演的经典电影,其后很多电影、电视剧也来沟通说要改编,但似乎成功例子寥寥。
更直接的反对意见来自始终关心歌舞团发展的业内前辈,直到首演开场前,陈飞华给前辈老师送票,对方还是表示怀疑:“我是不能想象,这故事用舞剧要怎么跳!”然而,不过短短两小时后,也是这位前辈激动地跑出来,眼中泪光闪烁,握紧陈飞华的手连声说:“好!好!好!”
同样是不可置信,“电波”亮相前是质疑和怀疑,首演后是惊喜和感叹,这样的反差是给予默默为了这部剧殚精竭虑的主创主演团队最大的安慰。“突破想象”的背后是“小心而大胆的尝试”以及“对舞剧永无止境的探索”。
还原真实场景
舞剧中有一幕群舞画面让很多人津津乐道,那是夏日午后难得静谧时分,伴着《渔光曲》熟悉美好的旋律,上海弄堂里穿着家常旗袍的女人们坐在矮脚凳上聊天。用舞迷们的话来说:“就像在看老电影画片,每一帧定格都是一张老照片,都想拿回去做明信片。”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为成就这样的定格和老照片质感:道具师跑遍所有旧货市场,到上海的石库门去取经,还原最地道的上海弄堂风景;灯光师拿着演员排练的录像,反复测算每个人物出场时间,掐分掐秒地记录舞蹈动作,以给出最精准的布光和角度;服装师跑遍了北上广所有衣料市场,寻找既能适合舞者施展又最接近老派旗袍质感的面料;而化妆师则收集了上千张上海旧照和风情画,研究以前的上海女人发饰和妆容。
这样的精雕细琢、精打细磨最终只是为了给观众一场最真实的体验,唯有真实的场景才有代入感,唯有真实场景中的真实表演才能带动最真实的情绪,让观众真正被感动。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