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许王丽)近日,普陀区总工会召开职工法律援助工作推进会暨“朱雪芹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室”成立3周年会议,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预防调处工作,深化人社、司法、法院和工会的“四方联动”机制,促进新形势下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据介绍,3年来,普陀区总工会在打造“朱雪芹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室”维权品牌的基础上,开创立体式法援工作格局,力争兑现“有困难,找工会,工会就在身边”的诺言,为有需要的职工撑起一片“法治晴空”。
“我代表的是农民工群体。我有责任把他们的诉求传递上来”“希望继续通过‘朱雪芹工作室’,为在沪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献出绵薄之力……”这是朱雪芹在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参会时一再说的几句话。
2016年4月,在历经多方深入沟通、协作后,“朱雪芹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室”正式挂牌。工作室设立在更方便职工找到的区劳动争议事务综合受理中心里,经过精挑细选之后,配备了劳动关系领域内有专长的律师团队,为因劳动侵权行为寻求工会帮助的困难职工、农民工、持有效工会会员卡等职工提供无偿的协商、调解服务。如遇协调不成但确属侵权的情况,工作室也会提供免费的代理仲裁、诉讼服务。每月,朱雪芹都会“坐镇”现场,为职工答疑解惑。在无数次帮助职工维权成功后,“朱雪芹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室”的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仅2016年揭牌当日至年底,工作室接收处理的案件就达400多起,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占比80%。普陀区总工会聚焦非公企业和职工群众集中的社区、园区、楼宇,构建了“1+1+10+X”的维权工作网络,推动基层职工法援服务站点的设立和街镇工会、劳动部门、司法所、综治部门等,建立劳动争议联合调处工作制度。“1+1+10+X”即“1室”“1中心”“10个街镇站点”“X个基层站点”。“1室”即雪芹工作室,配备专职接待人员,直接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并指导、规范基层站点的运作,提供后台支撑;“1中心”即对接区职工援助服务中心,提供法律援助、互助保障、工会会员卡办理等一站式服务;“10个街镇站点”即10个街镇总工会全面建成职工法援站点;街镇总工会还不断完善群体性劳资纠纷预警、发现、报告和调处等机制,全面跟踪矛盾隐患发展态势及化解过程,履行工会职责。“X站点”,即基层站点,在条件成熟的园区、楼宇布点,为职工提供“零距离、零门槛”工会服务,目前已建成园区、楼宇层面站点12个,延伸了法援服务网络触角。
据统计,在普陀区深入推进职工法援工作3年多来,各级工会站点共累计接待咨询5000多人次。工会法援共结案2000多件,帮助职工挽回经济损失28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