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李瑛 记者 江跃中)37.37平方公里的静安区,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浓缩了上海开埠以来层次丰富、典雅精致的历史文化遗存。目前,静安区14个街镇中分布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的占11个,比例达79%。
而从公布数量来说,静安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7处,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19处,静安区文物保护点207处,共265处,总量位列全市前茅。
为更有效地保护静安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静安区除成立了全市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还于去年组建了静安区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至今已有成员111人,他们成为了文物保护的“探照灯”、“防护罩”和“小喇叭”。
这些生活工作在静安的文物保护志愿者,是衔接政府、社会、居民的重要环节,哪幢文物建筑里的消防设施出故障了、外立面门窗被擅自改动了、屋顶擅自开天窗了……诸如此类危害或可能危害文物建筑的情况,志愿者们都是最早发现者。文物建筑里的居民装修房子应该履行哪些手续,装修时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这些经由志愿者之口传达给居民,可能比其他形式的文物普法和文物安全宣传效果更易为居民所接受。”区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说。
为尽可能地帮助居民和相关使用管理单位避免文物建筑的违法违规装修、添建、改建等,近一年来,文物保护志愿者下社区分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责任告知书》2000余份,坚持开展文物安全的日常巡查工作。
位于富民路182弄的裕华新村,建于1941年。1989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裕华新村的志愿者史向红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成为居民家喻户晓的“举报热线”,“有居民一听到有人在装修敲打的动静过大,就打电话让我去现场确认文物保护建筑是否被破坏。”还有不少住户长期在国外,房子租给外籍人士,很多人都通过微信向史向红反映租户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此外,史向红在巡查过程中,随身带着一张《静安区文物保护志愿者巡查情况登记表》,详细记录巡查的具体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目前,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正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一点一测”工作,通过现场勘察、历史调查、口述采访等,为每栋文物建筑建立包含文字卷、图纸卷、照片卷的文物档案。这一关于文物建筑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归档工作,将为今后的科学保护利用提供重要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