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
芭蕾舞剧《敦煌》的舞美布景运送车昨夜已驶入上海保利大剧院运景通道,黔剧《天渠》乘着夜色在浦东群星剧场“安营扎寨”并连夜搭台;闽台地方戏《阿搭嫂》以及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也已分别入驻群艺馆(上海星舞台)及美琪大戏院。
万众瞩目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正式进入倒计时,后天,两台参评剧目、两台参演剧目将在上海东南西中4个区的4个剧场同时开演。半个月内,上海19家剧场将迎来51台文艺演出。如此罕见的剧团承接力度,如此快节奏的剧目切换度,上海各大剧场准备好了吗?
1
加班加点 同进同出
按规定,十二艺节每台剧目上演2场,且只有2天的装台时间。细究,这场大赛比拼的不仅是剧目的艺术质量、演员的表演功底,更考验技术团队的能力和速度以及各大剧场所能提供的安全、技术保障。
早在黔剧《天渠》抵达上海的前一天,浦东群星剧场已做好了各种应对措施,包括组建了一支能够三班倒的安保和技术团队,考虑到接下来剧目承接力度非常之大,按照组委会规定每台剧目只有2天装台时间,长夜是争分夺秒的黄金时间。
就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这样舞蹈专业剧场而言,承接舞剧演出并非难事,但此次2台民族舞剧《唐卡》和《花界人间》都拥有恢宏场面,精致的实景意味着非同一般的道具量。据悉,仅《唐卡》一剧的景片就用到6辆13米长的厢式货车来运送。而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运营公司总经理张博文的印象中,此前布景最多的一部剧也就用到三四辆9.6米的运景车。
为保证2台连轴上演的剧目能够及时“切换”,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在原有的进景通道之外,开辟了另一个出景通道,让两个团可以同步进出,张博文说:“让它们同时进景和出景,这样科学化的空间管理可以更加提升效率,节省时间。”
此外,为让剧目能以最佳视觉效果参评,剧场也提供了贴心的技术服务。《唐卡》一剧全程吊杆上下就有百多次,剧场方技术团队提前数周与演出方频繁沟通,根据视频和吊杆动态分布提前进行预编程,等最终布景进场再调整合成。
2
名医保驾 助理随侍
拥有能够给到最确切观剧指南的“私人观剧顾问”,拥有能送充电宝、递望远镜、借毛毯的“广场小白”,上海文化广场素来以贴心服务著称。此次,剧场承接了十二艺节3台剧目,其中来自新疆的歌舞诗《阳光下的舞步》拥有200多名演职人员。新疆地区多民族聚集,这支表演团队中不少都是维吾尔族或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如何保证他们特殊的餐饮需求和生活习惯是关键。
“虽然他们不会在剧场用餐,但我们也让后厨大师傅做好了或许要提供清真食物的准备。”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强调,“为避免远道而来的演职人员‘水土不服’,距离我们仅几条街之隔的共建单位瑞金医院每晚也会派驻医生在剧场‘待命’,为演职人员以及观众提供医疗急救措施。”
作为此次承接工作量最大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不但要为2台参评、2台参演剧目做好技术和安保工作,群星奖的开闭幕式、颁奖晚会及数台演出也都在东艺进行。就剧目日程安排来看,拥有3个剧场的东艺自本月15日到30日覆盖了整个十二艺节的赛程。
东艺特别成立了“十二艺节总指挥部”,以提供细致周密的安排。据东艺副总经理秦体记介绍,群星奖主要用到的剧场是东艺歌剧厅,为保证最多一场逾200名群众演员的化妆和换装,东艺将协调音乐厅、演奏厅所有化妆间以备使用。另外,灯光、舞美、布景等技术部人员也将提供点对点的帮助。最贴心的莫过于“指挥部”给每个剧团配备了私人助理,除技术、安保问题,其他所有生活需要或突发状况都可以和专属私人助理沟通,24小时服务。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