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16日发生在“夜光杯”边的一桩大喜事是女作家封凤子与美国人沙博理在上海举行盛大婚礼。凤子本名封季壬,广西容县的大家闺秀,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曹禺名作《雷雨》问世不久就由复旦大学师生以复旦剧团“戏剧工作者”的名义公演,凤子首次饰演繁漪一举成名。曹禺的《日出》发表,凤子又演陈白露同样获得成功。从此凤子由舞台而文坛,抗日战争时期她是重庆《新民报》副刊特约编辑,抗战胜利后又与《新民晚报》保持联系,主编《人间世》《清明》等期刊外,经常为副刊《夜光杯》撰稿。
这个沙博理是1947年春随援华美军到上海来的年轻人。据他自己说,他口袋揣了二百美元到中国找机会的。刚有一份工作,还没有住所,就认识了中国女青年。两人一见倾心,觉得对方“正是我要找的人”。1948年四月一日是西方的愚人节。上海文艺界已盛传“凤子嫁了个洋人”的消息,小报更是起哄,像是莎士比亚的剧本。实际上,他们的婚期是这年五月十六日,这天是礼拜天。
婚礼在华美酒家举行,贺客都是文学艺术新闻界人士,估计有一二百人。满座之外有的贺客因为只是秀才人情纸一张,送不起礼金不入席了。这天主婚人是郑振铎,赞叹华美民族联姻是大好事。郭沫若首先致贺词祝酒,改用了宋代王诜诗句:“佳人已属沙吒利,义士今无古押衙”为“佳人已属沙博理”,引来了哄堂大笑,热烈欢呼拍手。昆仑影片公司总经理孟君谋是婚礼的总提调,他报告:新房设在福开森路(今武康路)的开普顿公寓。新郎新娘今天去看装修布置赶工情况,门市贴着“油漆未干”的告示。婚房门口签名留念的喜幛由戏剧家熊佛西设计,还亲自绘画;诗人臧克家送了贺新婚诗,沙博理见是中文,不知如何张挂,竟当做“横批”高悬在礼堂;大作家赵清阁与凤子素称莫逆,先送贺礼一份,又加一份;金山不知送什么好,请人代办,送的是台布一方,床单一块;赵丹正在杭州休养;洪深在《大凉山恩仇记》外景地,拍电报“婚礼按期举行,我一定赶到。”
凤子大婚前一年的五月,上海的新民、文汇、联合三报被国民党政府以“颠覆国家”的罪名封门。新民的老板陈铭德赴南京奔走权贵之中,两个月后得以“有条件”启封。凤子婚礼这杯“葡萄美酒”的“夜光杯”举起来时,能登出喜讯的上海民主报纸,只此一家。陈铭德邓季惺夫妇送了重礼,吃了喜酒自不必说。《夜光杯》新来的编辑袁水拍,手上又收到大批贺喜的美文,只是报社已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严密监控,无法见报了。
沙博理后来入了中国籍,凤子解放初期调北京人艺工作。
十日谈
“夜光杯”絮语
“小树繁花阁笔记”并无此阁,是张慧剑的专栏,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