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臊子(哨子)面排在陕西面条的第一,也许是从一个外乡人“好大喜功”、“贪图名气”的角度而言的。恐怕老陕决不会卖我的账。
确实,到陕西,兵马俑没见一个,华清池没洗一把,城墙没登一级,碑林没摸一块,首先让你必须停下脚步琢磨一分钟的,是一个字。这个字,是个合体字,类似过年时商家贴在门上的“招财进宝”字样。这字究竟是哪些字的合体,目前还没个结论。不熟悉陕西面条的,几乎不会知道这个字意味着什么,也读不出,写不了。
这里插说一件趣事。
前一阵子,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biangbiang面,可是电脑字库里没那个字,造字也不行,就按时下流行的做法,找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字来代替——彪,写做彪彪面。哪知校对先生格外认真,特地把“彪彪”两字圈了出来,以示错讹,再补上biangbiang的“正规写法”。这可不得了,一个biang字,简体笔划五十多,繁体笔划七十多,两个字,起码一百多笔;而且还得写对!可见校对先生懂得biang字里蕴含着文化,也是熟习到能够一挥而就。
你还真不得不服。
尽管服帖,但我一仍其旧,原因是没有办法使它印上报纸。
如是我闻——
某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一些学生因为上课迟到,被辅导员罚抄1000遍“biang”字。
啊呀!这得有多少“苦大仇深”才能作出如此的处罚决定!
根据陕西的学者统计,biang的各种写法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对此,陕西民俗学者靳应禄解释说:biang字的来历就像独轮车的造型。“一点撩上天”指的是卖面人的草帽,“留个钩搭挂麻糖”指的是车旁挂的麻花,“东一扭,西一扭”是指车夫推车走路时左右扭动以保持独轮车平衡,“左一长,右一长”是指车帮上顺搭的长面袋子。它高度概括了古代车夫的形态和艰辛。而“马大王”的“马”字和字顶头的“穴”字,则分别代表了男、女。biang字歌是一首“快活谣”,其字本身就是一个象声词,是饥饿难忍吃面时候嘴里发出的声音,同时暗指男女之事(西坡按:巧了,现代网络语言中,青年网民喜欢用一个象声字来影射男女交欢,正与之相似)。一个biang字,写尽人生百味,食色性都在其中,表达了先民最朴素最原始的人生追求。
这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个说法,不足为凭。
至于这个合体字为什么会读作汉语拼音里并不存在的音——biang?坊间传说:古时一位贫困潦倒的秀才去咸阳,饥肠辘辘,路过一家面馆,听见里面发出一连串的“biang-biang—”声,便跨进店去。只见店里正在卖着一碗碗色香俱全的宽幅面条,非常诱人。秀才要了一碗,吃得狼吞虎咽,酣畅淋漓。结账时,秀才一摸口袋,空空如也。店家也不计较,便让秀才按照“biangbiang面”的字音写个字,权当书法作品。秀才感怀伤时,略一思索,边写边唱道:“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
只一个字,就把此间地理特征、风俗人情,和盘托出。从此,biangbiang面之名,传遍了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