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VR”这个概念正日渐走俏,但对不少人来说,它仍是一个陌生词。日前,为期三天的“跨越奇点、预见未来——2016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于北京闭幕。10余位专家与20多位企业界、投资界人士就虚拟现实技术趋势、“VR+”(“虚拟现实+”)的产业颠覆力、虚拟现实内容的爆发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一定程度上说,VR是一种技术,由此衍生出无数设备,正在产业化,特别是视频巨头布局VR,使之越来越具人气。VR是虚拟现实Vitual Reality的简写,是利用计算设备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模拟,有十足的“沉浸感”与“临场感”。但凡看过《黑客帝国》的人,恐怕对VR体验都会印象深刻。此前,有媒体披露,美国广播公司(ABC)正创新推出虚拟现实新闻报道,比如,新闻用户可以“沉浸”在有关叙利亚的一则报道中,看到叙利亚的街道、路人。而在过去,除非亲临战区,这是不可能的。
面对正呈燎原之势的VR应用,也许谁都乐见其成,期待早日感受VR带来的丰富体验。但是,任何一项产业,如果盲目追风,就可能变得泡沫化;如果把概念当成噱头,就可能糊弄世人。比如数年前,纳米技术刚被聚焦时,一些商家便如获至宝,借机炒作,言必称纳米。纳米衣服、纳米洗衣机、纳米冰箱……仿佛只要扯上纳米,就迅速高大上起来,就身价倍增,可以忽悠住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似的。
殷鉴不远,如果放任一些人和机构像炒作纳米一样炒作VR,短时间内可能让VR更有人气,但过不了多久VR就会像纳米那样臭大街,甚至被污名化。
同时,推动VR应用也是好事,但是,如果一哄而上,只看到它的钱景,却不考虑实际情况,也做不到因地制宜,这对VR发展并非好事。毕竟,VR并非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科学家言及VR,此后它更是经历了多次发展热潮,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都曾火过,不少企业在VR领域投入天价成本,也被当时人看好,但是因各种原因,VR折戟沉沙,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有了几次前车之鉴,有人担心,别看如今VR这么热,可能只是另一个“轮回”,就像前几次一样炒了一阵之后,只剩下一地鸡毛。
这种观点客观上也是一种提醒。与其大干快上,不如稳健推进。让大众不仅有热闹看,更能有良好体验;不仅能赞叹技术改变生活,更能消费得起VR产品。否则,任你说得天花乱坠,大众却可能不买账。在“双创”时代,VR代表着一种未来和美好想象,鼓励它而不是打压它,使之趋利避害,在前行路上少一些野蛮生长,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挤掉泡沫,祛除功利心,踏实求进,才能让VR成为“人类史上最重要的技术之一”,而不至于一哄而上之后一哄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