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预付卡消费渐成纠纷高发区,甚至变成一些商家的“圈钱卡”、消费者的“糟心卡”。此前,遍布全国20余座城市的“水果营行”连锁店陆续关停,知名餐饮连锁企业“代官山”上演跑路事件、经营者完全失联,均导致相关预付卡用户蒙受损失,并引发广泛关注。
预付卡这种消费模式,和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更影响大家对社会诚信度的直接观感。为蒙受损失的用户扫清维权障碍、畅通救济渠道,是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早在2012年,商务部就曾发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发卡企业在开展单用途卡业务之日起30日内备案,实行资金存管制度。实际上,这一办法针对的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无法阻遏“小店跑路”现象。
预付卡乱象背后存在的监管缺位,如果不下大力气消灭,有可能形成社会诚信的滑坡带。社会信用体系的效力,与市场秩序以及个人的创业、生活、工作、就业等直接挂钩,一端连着社会管理手段,一端连着日常生活体验。小小预付卡犹如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解决“老大难”问题的态度与能力,也检验各个监管职能部门对群众获得感的重视程度。(李浩燃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