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求新求快的舆论场上,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文件被“误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被理解成为事业单位人员涨工资提供依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出台被解读成为“以人查房”做准备,《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被视为“政府要推卸养老责任”……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地方文件,类似误读并不少见。其中,既有因相关部门遣词造句不严谨、细节考虑不周全造成的误读,也有因媒体要找“亮点”、专家要找观点、网友要找情绪点而导致的误判。
政府治理现代化,既包括多元协同的公共性,也包含遵循规律的专业性。一方面,政府需要尽可能多做政策说明工作,多一些社会预期管理,让专业决策尽量通俗化;另一方面,媒体公众也可以多一些细心耐心,学会用专业思维来评判公共政策,用系统思维来把握“全部事实”。
听清事实,是一切判断的基础。在一个众声喧哗的舆论场,我们不缺乏多元多样的观点,却往往缺乏完整可靠的事实。的确,随着信息流动速度加快,有时不得不对事实作出快速判断。但我们并非没有选择。比如,媒体至少可以明确一下消息来源,而不是盲目追求“首发”;至少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一味追求“新奇特”。
成熟的价值观,必然是稳定的价值观;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事实观,就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价值观。正如周恩来曾经说过的,“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成熟的政府,理性的公民,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人民日报评论部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