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捧杀”与“棒杀”
薛世君
  薛世君

  要说今年最能体察世间冷暖的人,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副教授肯定算一个。“诺奖级”科学家的帽子还没捂热,就又跌入质疑的泥淖,原因嘛,就是别的学者说他的实验结果无法重复。

  当初,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韩春雨团队的论文那会儿,国内舆论是相当兴奋,甚至是癫狂的。“中国科学家发明世界一流新技术”,“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溢美之词汗牛充栋;“三无”副教授的身份,“十年没发表论文”等现象也掀起了科研体制和考核机制的反思。现在一听说有同行质疑他研究结果“无法重复”,不等专业的第三方评判出个结果,就着急忙慌地开始“口诛笔伐”、冷嘲热讽。几个月前还是“诺奖级”科学家,现在又被质疑为“造假者”,韩春雨的心情,肯定像周星驰电影里那句台词一样——“人生的大起大落太快,实在是太刺激了”。

  韩春雨研究成果的真伪,需要杂志方、学校方,最重要是专业权威公正的第三方进行评判,这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像北京大学生物学家饶毅对记者说的,“韩春雨的工作……需要其他实验室能够重复,需要时间检验,需要多方面比较,需要知道能够有多少发展,才知道是否过硬,有多大意义。”权威调查结果出来以后,再进行臧否也不迟,但是舆论似乎有点急不可耐,一听说韩春雨发表了论文,顾不上深入考察就一哄而上地赞美;一听有人说结果无法重复,还不等权威调查结果出来,就争先恐后地踩上一只脚。当初的“捧杀”,与现时的“棒杀”,都显得轻率而颟顸。

  这种近乎偏执的轻率,几乎成了一种习惯。这种判若霄壤的两极评价,也挺像是一种“传统”。平时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某位官员,透过媒体我们看到,“清廉”而“英明”,浑身尽是优点,形象高大全。但是一旦“出了事”,形象立即会180度转变,一下子就变成了“魔鬼”,仿佛都没了人性。好的时候好到白璧无瑕,坏的时候必须坏到一无是处,这不符合人性。

  要么是好,要么是坏;要么去“捧杀”,要么去“棒杀”;好就要好到登峰造极,坏就要坏到无以复加。很多时候,社会舆论就喜欢这么走极端,一个好人似乎不应该带点蔫坏,一个坏人好像也不应该有稍许的优点,搞得好坏之间缺少缓冲的中间地带,也就造成了一种后果——捧人的时候,巴不得能把人捧到九天之上,踩的时候恨不得能把人打入十八层地狱。

  当问题还没有定论,这种“捧杀”或“棒杀”的浮躁,可以说是最坏的。这种盲目的非理性,是一个社会必须制止的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7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8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9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0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8版:阳光天地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网约车“外地化”的问题
出国自驾,你怕了吗?
众声喧哗中如何“听清事实”
七夕说
魔券魔圈
“捧杀”与“棒杀”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捧杀”与“棒杀” 2016-08-09 2 2016年08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