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年最能体察世间冷暖的人,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副教授肯定算一个。“诺奖级”科学家的帽子还没捂热,就又跌入质疑的泥淖,原因嘛,就是别的学者说他的实验结果无法重复。
当初,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韩春雨团队的论文那会儿,国内舆论是相当兴奋,甚至是癫狂的。“中国科学家发明世界一流新技术”,“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溢美之词汗牛充栋;“三无”副教授的身份,“十年没发表论文”等现象也掀起了科研体制和考核机制的反思。现在一听说有同行质疑他研究结果“无法重复”,不等专业的第三方评判出个结果,就着急忙慌地开始“口诛笔伐”、冷嘲热讽。几个月前还是“诺奖级”科学家,现在又被质疑为“造假者”,韩春雨的心情,肯定像周星驰电影里那句台词一样——“人生的大起大落太快,实在是太刺激了”。
韩春雨研究成果的真伪,需要杂志方、学校方,最重要是专业权威公正的第三方进行评判,这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像北京大学生物学家饶毅对记者说的,“韩春雨的工作……需要其他实验室能够重复,需要时间检验,需要多方面比较,需要知道能够有多少发展,才知道是否过硬,有多大意义。”权威调查结果出来以后,再进行臧否也不迟,但是舆论似乎有点急不可耐,一听说韩春雨发表了论文,顾不上深入考察就一哄而上地赞美;一听有人说结果无法重复,还不等权威调查结果出来,就争先恐后地踩上一只脚。当初的“捧杀”,与现时的“棒杀”,都显得轻率而颟顸。
这种近乎偏执的轻率,几乎成了一种习惯。这种判若霄壤的两极评价,也挺像是一种“传统”。平时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某位官员,透过媒体我们看到,“清廉”而“英明”,浑身尽是优点,形象高大全。但是一旦“出了事”,形象立即会180度转变,一下子就变成了“魔鬼”,仿佛都没了人性。好的时候好到白璧无瑕,坏的时候必须坏到一无是处,这不符合人性。
要么是好,要么是坏;要么去“捧杀”,要么去“棒杀”;好就要好到登峰造极,坏就要坏到无以复加。很多时候,社会舆论就喜欢这么走极端,一个好人似乎不应该带点蔫坏,一个坏人好像也不应该有稍许的优点,搞得好坏之间缺少缓冲的中间地带,也就造成了一种后果——捧人的时候,巴不得能把人捧到九天之上,踩的时候恨不得能把人打入十八层地狱。
当问题还没有定论,这种“捧杀”或“棒杀”的浮躁,可以说是最坏的。这种盲目的非理性,是一个社会必须制止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