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花2至3年消除IPO堰塞湖,这个目标十分明确。现在IPO堆积的堰塞湖究竟有多大规模,一般的理解,现在进入排队的公司有700多家,但实际上这个数字是动态的,每周都有进有出,半年前是700多家,再过半年、一年还是700多家,券商投行那儿积压了无数待IPO的项目,这就没法统计了,所以,这个动态的堰塞湖还是值得关注。
第二,IPO与股市涨跌的关联度大大降低。早些时候,管理层提出,不要将股市稳定与融资规模对立起来,不要将注册制与行政审核制对立起来。现在又表示过去曾通过暂停或减少IPO的方法以图稳定市场,缓解下行压力,取得时点性的效应,但从长远来看效果并不好。某个时点新股发行增加,虽然从短期来看,会影响二级市场的供求关系,但同时也改善了市场的市盈率。不过要注意的是“改善市盈率”的新提法,市盈率越低说明市场越健康,问题是这是以股市下跌为代价的。
第三,加速IPO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管理层这样表述:动态地看,资本市场的根本动力在于分享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在于为实体经济服务,一个脱离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资本市场是不长久的。要想长久,就必须有新的公司进来,新的公司进来就会自动增加市场流动性,带来增量资金,因为投资价值在增加,全社会的信心就增强了。这样的表述明白无误地告知公众,在未来的2至3年中不会改变,看来IPO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了,融资者的春天到来了。
最后,加速IPO有利于打击炒壳的投机行为。这个新基调也很重要,新股发得越多,炒壳就越没有市场,这也成了加快IPO的一个理由。结合近期股市出现的对一系列案件的处罚,可以看出市场的监管只会越来越严,对土豪、野蛮人、妖精、害人精的处罚不会放松。最近管理层还表示,过段时间,证监会还会公布一些有影响力的案子。市场的热点可能会快速地从炒壳转移到新股上来。
上述这些市场基调的变化,意味着中国股市接下来将发生重大的变革,尽管这些基调一时三刻还显现不出来,但随着一条条逐渐落实,势必使股市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股票的供给侧改革将紧锣密鼓地推出,现在的问题是与股市扩容相适应的投资者队伍扩容还差强人意。据公开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前,账户上有股票的投资者已经减少到5000万人左右,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担忧的数据,股民这支队伍人越来越少,而股票供应却越来越多,当然市场会自发地寻找到平衡点的,但愿寻求平衡点的代价不要太大。
风平浪静好行船,这是近期管理层对未来市场的一个描述,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股市,还是要靠财富效应,既然新股将是未来管理层念念不忘的市场主流,那么,相信新股会给市场带来新的博弈机会,如果没有机会,那新股也发不出去了。应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