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工人画家”杜家勤遗作留佳话
     
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笔铸钢魂·墨炼艺彩
“工人画家”杜家勤遗作留佳话
邱旻彧
■ 《毛主席视察钢铁厂》剪纸 80X230cm 此作品捐赠于上海民间艺术家协会
■ 《钢花灿烂》剪纸 53X53cm 中华艺术宫藏
■ 《红色熔炉》纸本国画 177×125cm杜家勤 刘旦宅
■ 纸本国画《虎将风采入画来》 163×94cm 中华艺术宫藏
  ◆ 邱旻彧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幕落幕,黄浦江边的上钢三厂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化身作为世博新地标的综合艺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焕发出了时代的新生命。

  2017年初,曾长期在上钢三厂工作并创作出大量优秀美术作品的女性画家杜家勤,将其绘画、剪纸作品无偿捐赠给了中华艺术宫。这些绘画、剪纸艺术作品的收藏,在充实馆藏丰富展览陈列的同时,又再次让人们聚首在此重温过往,唤醒起那段历史、那份记忆、那种精神。

  源于生活的笔墨勾铸

  杜家勤先生1924年出生于天津,早年求学于东北长春新京美术学院,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南京大学艺术系后,便进入上海第三钢铁厂(上钢三厂),先后担任工会、宣传、美工等,曾创作了大量优秀美术作品,可以说是重要的女性画家代表之一。作为一位深入生活、深入基层的艺术创作者,当年红火的工业建设和炼钢工人的生活给予了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上世纪50年代,当家做主人的工人阶级,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以工人为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如李武英先生创作于1954年的《毛主席与炼钢工人》、侯一民创作于1960年的《刘少奇与安源矿工》等。而在杜家勤先生的画笔下,作品更多的是展现热火朝天的作业车间第一线和坚韧、朴实、乐观的工人形象。杜家勤画炼钢工厂场景、画一线工人,往往深入工厂不同的岗位和现场,与工人打成一片,从生活感受中提炼素材。

  原上钢三厂工会宣传部长、上海东方书画院画师李志勇回忆道:“她经常上下班一袭工装,早出晚归。除了做好工会宣传阵地的美工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写生和创作。火红的炉台、轰鸣的轧机、繁忙的码头、高耸的塔吊旁,都能见到她啃着干粮埋头速写的身影,对美术创作的痴迷,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常青艺术学校常务副校长隋军则说:“杜老师40多岁,短发,那件蓝色的工作服似乎是她每天标配的服装。语气和蔼,性格开朗,周围的工人群众都亲切地叫她‘杜老师’。” 

  从杜家勤此次向中华艺术宫捐赠的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通过运用笔墨色块,或晕染、或留白表现的炼钢一线现场如火如荼的景象,通过对人物表情的刻画,表达出工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坚毅品质。

  事实上,在杜家勤的美术创作中,工业题材一直是她的主攻方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杜家勤还善于用剪纸、书法、篆刻等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多侧面地反映她对艺术的追求。其中剪纸作品《毛主席视察钢铁厂》曾发表在《人民日报》画刊,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一结合窗花剪纸的镂空艺术形式,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鲜红的底色也与上世纪50年代炼钢、工业建设红红火火的时代主题不谋而合。

  画家徐唯辛曾说,中国社会目前发展阶段需要有社会良知的艺术家创作出具有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作品,相对于形式探索,题材选择更有意义,以绘画表现画家思考和人文精神,描写社会现象,为普通老百姓造像,这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基本出路,也是写实画家的骄傲。

  杜家勤笔墨勾铸下的工人形象有国画、也有剪纸,他们的形象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它们所反映的那个时代变化和社会变迁。在这些工人题材的作品背后,是艺术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客观提炼,是一位艺术家对人们乐观、积极、充满力量的时代精神的再次讴歌。

  凝炼撒播艺术精气魂

  “艺无止境”是杜家勤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她的山水、花鸟、剪纸、篆刻等很多作品都是在其退休后所创作的,这离不开她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和热情。她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好学不厌”、“人生在勤”,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不图名利、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着她所有的艺术知识,传播着艺术的“真善美”。

  在上钢三厂时,杜家勤顾不上家中子女,积极利用工会美术组的群众性优势,开办美术、书法、篆刻学习班,为广大工人群众普及书画艺术,积极培养指导基层创作新人。这种甘为人梯,善于提携新人的做法不仅让许多专业单位的书画家纷纷来到上钢三厂收集素材,体验生活,与钢厂业余作者联手创作,也为美术事业的青年培养和普及推广起到了相当的积极作用。现为西泠印社社员、浦东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张遴骏回忆道:“我几乎每天要到美工组报到。在这里学素描,听讲座,搞创作……当时还有不少专业画家到上钢三厂体验生活,也落脚在美工组。杜老师凭着她的人脉,请到许多名家来讲课,记忆所及,就有任政、翁闓运、张森等讲书法,梁洪涛作水墨人像写生,张充仁为行车女工作肖像雕塑……杜老师知道我喜欢篆刻,让我参加上钢三厂工人篆刻组的活动,跟江成之先生学篆刻,江先生是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1958年大炼钢铁时进了上钢三厂,杜老师知道江先生的篆刻特长后,组织了工人篆刻组,请他辅导。”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水彩画工作委员会理事武国强则说:“其实老杜很早就是闻名沪上画坛的一位女画家,上世纪50年代她的作品就在各个展览及报刊亮相,那些国画作品墨色浓厚、笔触奔放,笔下钢铁工人显得粗犷、陽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市工人文化宫具体负责职工美术的组织工作,老杜是市宫剪纸创作组的一员,我们之间的接触就多了,剪纸组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每周二下午大家相聚在市宫五楼美术室,切磋技艺、探讨画稿,有时一起外出釆风,尤其是一段时间的集中创作,组员各取所长分工合作,老杜有扎实的人物造型基础,也有一手好刻功,但她总是服从大局,有时甘当配角,凡集体创作的作品一律署名“市宫剪纸组”,和其它组员一样从不争署名、争先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老杜已年过半百,我们都尊她为老大姐,每次活动相聚,她略显黝黑的圆脸总是堆着微笑,剪着一头短发,穿着一件蓝色工作服,她己将自身完全融入了火热的钢城之中。毕业于专业美院的她从外表到骨子留给我的是三钢人的印象,至今难忘!”

  在杜家勤先生身上,人们看到了一种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执着、坚韧不拔、不断求索的精神。同时,深入钢厂工矿生活的她,更闪耀着默默无闻、乐观、积极、无私奉献如“普通百姓、普通工人”般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她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对美术事业的无私奉献以其源自生活的艺术造型语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时代的主旋律和正能量,这也正是中华艺术宫永久收藏杜家勤作品的初心所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 /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笔铸钢魂·墨炼艺彩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C01笔铸钢魂·墨炼艺彩 2017-03-04 2 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