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本版列表新闻
~~~——南极艺术双年展深度观察
~~~——南极艺术双年展深度观察
~~~——南极艺术双年展深度观察
     
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世界尽头”启航的艺术之旅
——南极艺术双年展深度观察
叶青
■ 南极双年展轮船
■ 爱德华·威尔逊的南极速写
■ 萨纳伊Ⅳ(南非科考站)
■ 南极艺术作品
■ 南极风光
■ 哈雷VI(英国科考站)
  ◆ 叶青

  ● 新闻背景

  俄罗斯艺术家亚历山大·波诺马列夫(Alexander Ponomarev)日前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今年3月17日,来自全球的100余名艺术家、收藏家及相关工作人员将乘坐一艘科考船——“把艺术双年展开到南极”,中国艺术家也获得邀请。这会是一次怎样的艺术之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从“世界尽头”出发

  到南极去办双年展?这个动议从去年8月就开始了。发起人有两位,维也纳TBA-21的策展人娜丁·萨曼(Nadim Samman)和俄罗斯艺术家波诺马列夫。为了办好首届双年展,两位艺术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包括巡游莫斯科、纽约、纽波特、巴塞罗那、威尼斯、伦敦、迈阿密以及乌斯怀亚等,开展推广活动。这些城市大都是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但乌斯怀亚你听说过没?

  乌斯怀亚被称为“世界尽头”。它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它离祖国——阿根廷首都3200公里,可它离南极洲只有800公里。关键是,这是一座美哭了的小城:依山面海,没有桃花盛开,却有数不清、说不出名字的各色小花儿盛开在远远近近的山坡,皑皑的雪山是它的背景,那白雪公主的小木屋则是它的“主人”;小城街道不宽,但很干净。南半球的夏天生机盎然、清冷的空气、郁郁的森林:真所谓不墨山自画,无弦海低吟。

  南极艺术展的推广内容包括南极双年展俱乐部会议、公共会谈、专题讨论会、表演以及全球公开征集新兴艺术家等活动。随后展览方宣布,参加本次展览的有艺术家、建筑师、研究人员、思想家和哲学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将于3月17日,乘坐俄罗斯的一艘117米长的研究船——“谢尔盖·瓦维洛夫院士号”从乌斯怀亚出发,展开为期12天的南极艺术之旅。

  天气好的话,两天后就到南极大陆了。靠岸后,艺术家们将和支持团队共同参与各种项目,制作装置,进行表演等。摄影家们将狂拍这些美哭了的景色,画家们激动之余会把情绪变成跳动的画面;收藏家们看中了,当然就纳入囊中了。

  中国艺术人士获邀参展

  中国艺术人士也获盛情邀请,其中就有张恩利和乔志兵。巧的是,画家张恩利和收藏家乔志兵的艺术活动都在上海。

  张恩利是科班出身的艺术家,但他的创作之路并不平坦。1990年他以200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第一张画——一个大头像,买家是一位在香港教书的荷兰教授。后来张恩利成为1996上海香格纳画廊的画家,他的画开始慢慢有了稳定的市场,慢慢走向海外了,因为买的人基本都是外国收藏家。张恩利成为世界顶级画廊Hauser&Wirth签约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

  评论说张恩利是位清心寡欲的人,总是喜欢在平常平静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简约并注入执着的矜持,“张恩利总是刻意让打草稿的框线痕迹可见,从不刻意抹去或覆盖它们”。要知道,中国画家要想敲开西方艺术殿堂的大门十分不易,张恩利却凭借着《头发》《四季》等“平常物”成为它们的“墙上客”。

  乔志兵是一位收藏家,他的展示空间在徐汇区龙腾大道,面积450平方米,不算小。乔志兵说:“收藏是一种漫长而纯粹的坚持”,他还说:“我收我所爱,与市场无关。”所以“乔空间”开幕时,他看到一位父亲抱着孩子,在画家威廉·萨奈尔(Wilhelm Sasnal)的《父与子》前模仿画中人的姿态拍照,乔志兵说:“这就是我想要的艺术空间的样子。我希望大家在自在轻松的环境中欣赏我收藏的作品,从中得到乐趣。”

  两位艺术人士获南极艺术展邀请,一位是艺术作品的产出者,一位是艺术作品的收藏者,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次南极双年展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跨领域、跨文化的对话平台。南极双年展将融合艺术、科学和哲学研究方法,试图表达“共享空间”的概念,如南极、海洋和宇宙,试图重塑传统的艺术活动形式。

  寒冷挡不住人类的热情

  自从人类登上了南极这块大陆,艺术活动就如影随形,去看看斯科特他们的作品就知道了。

  2012年,反映斯科特探险的这组绘画作品由同行的探险家爱德华·威尔逊创作,纪念1912年威尔逊和罗伯特·斯科特船长及全体成员南极探险100周年而展出。憨态可掬的企鹅,雪白的肚子微黄的颈项,还有那伸得长长的喙,仿佛在欢迎久违的朋友;顶风负重前行的探险队员,衣服早已褴褛,伸头屈膝前倾,一缕惨白的光从左上方漏下来,在雪地上划出更长的阴影;也有阳光晕了的时候,一圈、两圈,成了雪线上空的华彩,站立的雪橇成了寒风中的勇士;还有智取威虎山中的雪地飞驰:苦和险,更有诗和远方,那诗虽然是瞬间但已美得让人窒息。

  南极,高温不过零度,最低零下90摄氏度,但也挡不住人类的热情。名叫纳赛尔·阿森的英国艺术家就想去南极作画,于是他把自己关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冷库里创作,因为太冷每次进去只能待上两小时。即使这样,阿森说,南极的环境还是比冷库中的恶劣得多,但令他高兴的是,他的“五彩画”很棒很棒。阿根廷艺术家更是南极的常客:南极大陆雷达、隐形的森林、向日葵、甲烷泄露和红色的网……艺术家充满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把这片魅惑的大陆展现在世人面前,当然也有可怕的全球气候剧变带来的后果。

  当然也少不了国人的足迹。我国科学家赴南极之初就随队前去的画家陈雅丹,1986年在长城站创作了壁画《三个太阳》,并留在了南极;画家李少白去年2月完成了他的南极之行,他说得轻松“既能拍美景又能拍美女”,但估计美女大多是企鹅。更有甚者,你上网,输入“南极旅游”,跳出的网页“10万+”,组团的、提供攻略的,一派“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盛世景象。而艺术,往往都是“王婆”们的卖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 /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从“世界尽头”启航的艺术之旅
去南极得有个边界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C05从“世界尽头”启航的艺术之旅 2017-03-04 2 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