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一位资深高中教师交谈,说起现在的学生似乎越来越不好教了。也许,现在的学生信息量越来越大了;也许,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怕吃苦了;也许,现在的学生生活太过安逸家长太过娇宠了——的确,你去观察一下,随着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加上现今的网络信息社会,学生们对老师似乎不如先前那样顶礼膜拜了,不知怎么样能“拿”住学生,这让不少老师真的很头疼。
那怎么办呢?我不禁想起多年前听过的一节高中语文课。记得老师名叫刘大勇,既不年轻又不帅,眼镜片厚得几乎看不见眼睛。按照现在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属于典型的“满堂灌”。只见他一口气讲来,紧紧围绕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带领着学生深深陶醉于、完全沉浸在这节语文课内容之中,欲罢不能。不仅学生听得入神,就连我们这些听课的人,也都忘记时间了。
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促使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课能够深深地攫住学生们的心?这样的课,学生为什么不溜号不走神?
很多老师总是在为寻求不到恰当的教学方法而苦恼;总是为在课下和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却仍然效果不佳而苦恼。我们总是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好教了,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有没有问问自己、看看自己:现在的老师你、我、他,有没有那种深深陶醉于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没有对它具有情人般热烈的爱?有没有那种被所教学科之美深深打动的感动?继而有没有那种出神入化的本事以此来感染学生?有没有那种锦心绣口的文辞?一个人,只有当你自己被感动了的时候,才谈得上有可能去感动别人。而如果没有感动,没有心灵的被触动,这个课是无论如何教不好的。
我曾给一所师范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讲过课,内容是“如何当好一名教师”。会堂里坐着几百名来自各个学科的青年学子,个个意气风发,人人心高气傲,我明白,他们已经备满了知识的行囊,鼓足了出征的风帆,盛气冲天,就要出发了。开讲伊始,我请每一位同学思考一个问题,并且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在一张纸上,再大声地读出来。我的问题是:请问,你被你所学的学科深深打动过没有?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带的先天之美,请你仔细想一想,这门学科真正动人的魅力是什么?我发现,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堂下瞬间安静下来了,不少人露出了略微讶异的神情。很显然,对这样的问题,许多人压根没想过。
其实,不要说那些刚刚完成学业、即将踏足教坛的大学生,就是许多执教经年的老教师,我发现,也很少有人想过,甚至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许多教师的误区在于:纠缠于具体的知识点和教学方法,却将学科中最本质最根本的东西弃之不顾,或将二者分割开来,或将二者对立起来,致使在学生面前呈现出的,只是一堆毫无生气的、干巴巴的、并且是老师硬要塞给他们的东西,而不是学科中那些洋溢着乐趣的、充满着鲜活生命力的、有趣好玩的东西。而从来讲得好的老师,譬如前面的语文老师刘大勇,譬如北师大二附中历史老师纪连海,他们都是首先陶醉于自己所讲内容,对学科独特之美情有独钟,并将自己的热爱感染给学生,从而才驾轻就熟,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的。
如果一位老师真正了解并陶醉于学科之美,那么他一定会以此打动他的学生。那样,他的教学,就如朱熹的一首诗所说的那样: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