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受限视力减退
天高地远,山明水秀,村落点点,牛背上的牧童悠悠然,遥遥一指,那隐隐约约的杏花村、梨花村、桃花村……既是眼前明景,也是心中桃源。那“遥”字无声,却点出牧童目力之好。古时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恬静、自在、开阔、天然……留给现代人的启示是,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有三要素,分别是阳光、户外、视远。
如今,近视已成为常态,孩子们特别是城市孩子的作息无法顺应自然规律,近视患病率小学60%,中学80%,大学90%,近视节节攀升速度之快让人无奈。缺乏自然光照和开阔的户外活动、无节制地读与写、无时不在准备各种考试牺牲充分的睡眠……近视环境因素中的这些风险因子如铁链,锁住了原本正常屈光发育的保护因素。连原本草原上的蒙古族中小学生也开始近视。孩子们在草地上无拘无束奔跑的时光早已不再,整天在室内看书写字,看远的时间和空间远远小于过去,连晚上自习也是作业成堆,近视发生率焉能不增加?
遗传密码尚未破解
近视的环境因素重要,遗传因素更不能忽视,特别是高度近视。古时周文王眼如望羊,这“望羊”之解或为看远处茫茫然,远视?近视?高度近视?文献无注。但周武王骈齿望羊,显然是受其父王遗传。门诊中常有近视的父母和子女同来治病,1000度以上、2000度以上……一家子近视“成风”,显然与遗传相关。只是很遗憾,至今近视的遗传密码尚未破解。
家族的健康基因固然重要,在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敏感期,远离近视诱导因素也很关键。作为专门治疗近视的医生,褚仁远教授本人不近视。他不仅嗜书芜杂,更是那种暴食式的阅读,按理是特别伤眼睛的,他竟然没有一丁点儿近视。因为褚教授的孩提时代曾在青山绿水的浙江天台、也曾在天高云淡的甘肃天水度过,功课定然也没那么多。
医技高超预防乏术
褚仁远教授一辈子在近视领域孜孜以求,他带领团队研制近视手术LASIK微型板层刀取得成功,八年后又发明一把更精微的自动旋转上皮刀,2005年获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那是当年度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发明奖项,但是,褚教授以及和他并肩奋战在近视防治领域的医生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一边是成年人的近视激光和晶体手术在增加,一边却是更高的青少年儿童的近视患病率。成年人的近视虽可通过手术治疗,比如全飞秒手术、眼内镜手术等,但终究只是治疗而不能预防下一代的近视。
防控近视另辟蹊径
对于防控近视,褚教授的见解有时较为特立独行,比如“打乒乓法”和“练斗鸡眼法”。上世纪60年代,莫斯科HeImhortz眼科研究所所长曾做过一项观察,5万名5岁儿童,每天练习“斗鸡眼”,10年后,这些孩子比另5万不练习的孩子的近视要少很多。这样的观察太不容易了,十年十万样本的跟踪,前人付出的心血何其多!这一方法简单易行,褚教授自己也坚持不懈日练三五分钟,锻炼眼睫状肌调节灵活度。不过,这些方法都未列入循证文献中,或许需要时间进一步尝试或验证。
已明确能让广大儿童和青少年受益的是屈光档案,褚教授和瞿小妹教授2009年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是预防近视的基础步骤》,为科学防治近视打下基础。每个孩子自出生以后,眼轴长度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增长速度,如同在不同年龄有相应的身高体重。从记录眼轴变化着手,让每个家长都参与到防控近视的检测环节中,更早地发现近视增加的苗头。
眼健康是青少年儿童的权利!褚教授曾经撰写《学生眼健康权利与近视防控策略》。青少年儿童近视的防与治都面临挑战,任重道远难度大,而每个近视孩子的处理方式都应该是个性化的。
“牧童遥指杏花村”,是视力健康的未来乌托邦。相信在全社会充分认识眼睛与视觉健康的时候,会有实现的一天。
周行涛(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