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乍暖还寒,是一个气候多变的季节,春风不是总送暖,若不合时宜,很容易罹患各种疾病。根据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在此时节,老人应加强自我养护,做到以下四宜。
身宜捂 春天阳气渐生,阴寒未尽,尤其是早春,温差幅度较大。人体散失的热量也越快、越多,人也就更觉寒冷,可见春寒料峭风作祟。因此,春季着装既要宽松舒展,又要柔软保暖,还应注意随气候变化而增减,切忌减衣过速。民谚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对于阳气渐衰的老人,尤其要加强“春捂”,以防春寒侵袭,引发疾病。老人春捂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穿好具有保暖性能的鞋袜,晚上用热水泡脚,按揉脚心;春天衣着不要急于脱去保暖下装,以防腿脚受寒;为保持温度,老人最好戴顶适宜的夹层帽子;背为阳中之阳,在减衣时,一定莫忘留件适宜的防寒背心。
食宜甘 伴随春天的到来,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开始日趋活跃,对营养物质的摄取有一定的要求,同时早春的春寒又会加速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为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并抵御料峭的春寒,应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根据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的理论,春天尤其是早春,还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芥,以此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春天气温逐渐升高,温暖湿润的气候最适宜病菌繁殖,为增强机体抵抗病菌入侵的能力,有效地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的不足,要注意多吃绿色蔬菜和时令水果。祖国医学认为,肝禀风木,春应在肝。春季人体肝气随万物升发而偏于亢盛,根据五行学说,肝旺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春日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山药等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品。总之,春季饮食除注意清淡外,进补应以“甘平”为原则。
寐宜少 春天气温逐渐升高,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大增,而供应大脑的血液相应减少,以致大脑相对缺氧,人难免会发生“春困”现象。此时要注意早卧早起,不宜多眠,棉被不宜太厚,切忌抱头昏睡。清晨起床后,应放松形体,多伸伸懒腰,到室外散步并呼吸新鲜空气。春天宜勤开窗透气,既保持空气清新,又可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还有,多眺望绿色植物,调节视力,以养目神。为与自然相协调,在冬去春来之时,在庭院或阳台,可种些花卉,摆上盆景,使居室身披绿装,既可美化环境,又能促进健康。
行宜健 生命在于运动,春归大地,阳光和煦,暖风轻拂,空气清新,正是运动的大好时机,老人应多开展诸如散步、快走、慢跑、骑自行车、舞蹈等运动,也可练嘘字功、梳头功、升发阳气操、舒筋活血操等功操,以顺应春阳的生发。